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运作管理
《企业界》:旅游业就业与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2015-05-19 运作管理
分享到:


  一、引言


  旅游产业和旅游服务行业作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是扩大消费需求的重要领域,也是提高百姓生活品质的民生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引领产业,在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调整中具有明显优势。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树立科学旅游观,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优化旅游发展环境,完善旅游发展政策,为在新常态下实现旅游业的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来自市场资本、创新创业等方面力量,也是推动旅游业管理体制机制、市场资源配置等改革的重要推力。因此,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从宏观层面而言,将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将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微观层面而言,将会推动旅游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带动旅游业乃至全社会的就业。


  山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2014 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942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98.4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88.1亿元,增长9.2%;第三产业增加值25840.1亿元,增长8.9%。从结构看,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8.1%,第二产业为48.4%,第三产业为43.5%。 山东省也是我国的工业大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合理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增长结构现已成为山东科学发展必须突破的羁绊。山东省同时作为文化大省,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文化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和释放。作为人口大省,山东省人口总数已将近一亿,201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0%,但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要妥善解决产能过剩中下岗分流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建设经济文化大省的过程中,旅游业的发展对山东经济至关重要。本文将实证山东省旅游业就业和旅游业收入增长的关系,为山东省经济文化大省的建设找寻方向。


  二、山东省旅游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弹性分析


  山东省自然资源丰富,同时有着悠久而又丰厚的文化遗产,鲁中有泰山和泉城济南,半岛有海滨风光,儒家文化发源地更是源远流长,台儿庄古城等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一山一水一圣人"以及蓝色半岛串联起山东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旅游业能够真正成为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山东省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衡量旅游经济的增长与旅游就业的关系,常用的经济指标是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在此处我们使用2000年以来旅游就业增长率与旅游经济增长率之比,即旅游经济增长就业弹性来衡量,该指标反映旅游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对应的旅游就业的增长的百分点(如表1所示)。

表一


  注:从业人员包括星级饭店、旅行社以及包括景区在内的其他旅游从业人员。


  数据来源:中国旅游统计年鉴2001-2013、山东省统计年鉴2001-2013


  从表1来看,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较为严重,其余年份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加。2008年以前,随着旅游业经济增长,旅游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弹性系数普遍为正,2009年起旅游从业人员略有下降。


  结合全国和山东省经济发展状况,可以分析出2009年前后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2000-2008年,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黄金期,山东省经济在制造业和出口带动下发展迅速,商务活动的繁荣和的升级,使居民出游需求快速释放,旅游业迅速发展,创造了更多旅游业就业机会,因此这一时期,弹性系数为正。2008年之后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深远持久的影响,给中国经济和山东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旅游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旅游从业人员数量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因此这一时期,弹性系数略有下降,成为负数。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逐渐好转,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旅游业从业人员会随着旅游经济的增长而同步变化。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旅游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产业,但多年来国内对旅游产业的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对旅游就业与收入之间关系的研究更是有限。为了适应经济"新常态",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多相关的学术研究。而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显著,不同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各具特色,不宜一概而论,选择某个特定地区更有针对性。以山东省这样一个经济亟待转型的大省进行研究,更有实践意义和研究价值。


  (一) 结论


  1.山东省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就业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山东旅游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旅游就业会增长0.14个百分点,说明山东省旅游产业增长对旅游就业有重要的拉动作用。二者之间还存在从山东省旅游经济增长到山东省旅游就业之间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府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对于促进旅游就业有重要作用,为政府制定旅游产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山东省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就业增长之间有时存在非一致性


  山东省旅游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系数表明,旅游经济增长与旅游就业增长之间有时存在非一致性,原因在于影响旅游就业的因素不仅仅有旅游经济的增长情况,还包括宏观经济形势、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调整、大众心理的变化、外生冲击等特殊情况的影响等,因此弹性系数呈现出了一定的波动,旅游经济与旅游就业之间不完全一致,就业出现了一定的增减变化。


  (二) 政策建议


  山东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特别是实现旅游业的腾飞,促进旅游就业的增长,需要把握好地区之间的联合,共同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注重行业之间的协调,打造跨行业的极致服务;挖掘山东省自然资源与传统文化的宝库,促进餐饮、手工等多个与旅游业相关的行业的就业;提高旅游业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的水平,特别是对高素质旅游业从业人员的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国际化水平;加强省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到道路交通、住宿旅馆,小到停车场、公厕、便利店等,都应合理布局,尽最大可能为游客提供最多的方便,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创造更多旅游就业岗位;加强旅游促进就业增长的理论研究,探索不同条件下旅游业可持续增长。


  1.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


  把旅游业建设成为支柱性产业,必须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方面,地区要联合。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强调整体协调,共同开发。要充分挖掘各地的潜在优势,加强各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协调性和系统性,科学规划旅游线路,合理设置开发的强度,兼顾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社会资本的投资,变单打独斗为强强联合,培育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精品,打造一批成熟景区,从而形成整体竞争优势,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行业要协调。旅游也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吃、住、行、游、购、娱等众多行业均参与到旅游业之中,加强各行业之间的协调至关重要,保证各个环节的出色,才能克服"木桶理论"中的短板,真正实现旅游业的腾飞。而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完善,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形成旅游就业,促进旅游就业水平的提升。


  2.挖掘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促进就业水平的提高


  山东省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璀璨的历史文化,这些自然与文化资源都是山东省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资源,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将带来山东旅游业的新发展。比如挖掘山东省饮食文化内涵,将山东特色美食与文化形象相结合,使游客在游玩之余得到多种享受;通过举办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吸引游客,如孔子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等都是吸引游客的好形式;弘扬吕剧、黑陶等传统的民间艺术,用人们逐渐淡忘的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来打造品牌,吸引游客。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可以挖掘山东省旅游业的发展潜力,使餐饮、手工业等行业就业水平得以提升。


  3.提高职业培训与教育水平


  旅游业是年轻人为主的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旅游产业产品的生产投入中,投入最多的要素应该是劳动力,可以大量吸纳就业。当前,普遍存在旅游从业人员学历低,门槛低的情况,提升旅游业发展并进一步增加就业,应该提高旅游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旅游人才的培养力度,提升旅游人才培养质量。旅游高等教育和旅游就业培训应由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校等联合,既传授理论知识,又提供实践的机会。同时要注重对从业人员外语、管理、网络等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旅游业从业人员国际化的适应能力,实现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4.加强山东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平稳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旅游基础设施,道路交通、旅馆住宿等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旅游体验。山东省公路网络较为发达,各地市之间均有高速公路相连,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高速公路网,但铁路网还不完备。应尽快开工建设济青高铁、鲁南快速铁路,加快石济客专、青连城际等8条铁路建设进度,争取青岛新机场、菏泽机场、聊城机场开工建设。景区之间的交通联系还有待提高,路标指引等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继续推进济南和青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从而能带来旅游从业人员的增加。


  5.加强旅游促进就业增长的理论研究


  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旅游强国,入境、出境和国内旅游伴随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国内、省内各地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市场需求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不断产生着新的旅游业态和就业模式。在不同旅游资源环境和市场需求约束条件下,中国各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企业界》:关于经济新常态下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研究 下一篇: 首席采购官:在集中式采购中扮演战略角色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