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法规政策
最终解释权归商家 法律去哪了
2013-10-11 法规政策
分享到:

  早在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与消费者采用格式条款订立合同的,经营者不得在格式条款中排除消费者解释格式条款的权利”。从表面上看,“最终解释权”屡打不死,在于商家的逐利思维使然。由于信息不对称,一些经营者热衷于在名目繁多的合同条款中预设陷阱,故意用种种模糊笼统的字眼。这样做,既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又为自己保留了充裕的博弈空间。于是,那些看起来很美的优惠促销,到头来却是“口惠而实不至”。倘若消费者提出质疑,商家又能以事先声明“最终解释权归本店所有”予以搪塞。

  不过,追根溯源,商家之所以能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关键还是法律的缺位。一方面,消费者或因为法律意识欠缺,或是嫌投诉麻烦,往往甘愿吃哑巴亏,放弃维护权益。长沙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负责人坦言,尽管媒体屡屡曝光“最终解释权”纠纷,网络上也常有消费者“吐槽”,近年来接到的相关正式投诉却并不多。

  同时,违法成本低、风险小,助长了商家违规的底气。根据《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对于最终解释权等霸王条款,“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但在现实中,工商部门往往只是扮演“和事老”的角色,按照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进行调解,很少动用处罚的“尚方宝剑”,鲜有商家受到实质性处罚。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当“最终解释权”一再成为无德商家的挡箭牌,还是把其交给法律来解决吧。首先,工商部门要加大法律宣传,降低投诉门槛,引导消费者自觉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值得一提的是,“最终解释权”完全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因此,在处理纠纷中,除了帮消费者撑腰讨回公道外,适当引入惩罚性损害赔偿,有助于唤起更多人对最终解释权说“不”。

  其次,对“最终解释权”的处罚顶格处理,真正让法律高压线通电。“最终解释权”换来的无非是些蝇头小利,倘若要因此面临最高三万元的罚款,商家自然会趋利避害,不敢逾越雷池。只有重罚霸王条款不再成为新闻,“最终解释权”才会退出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法律专家建议中国加快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下一篇:淄博出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