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大数据
冯仑:商界老庄
2014-12-24 大数据
分享到:

  知道冯仑的人,未必知道万通地产,正如知道任志强的人,未必知道华远地产。

  冯仑出了两本书,第一本叫《野蛮生长》,第二本叫《理想丰满》,写尽中国民营资本的过去未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看了之后,说这是同类书中写得最好的。

  这更像是说书的文字记录。每次他要讲一个主题,就会在公司宣传,谁爱听谁报名,然后几个人一碰头,在书房里一坐,冯仑就开始哇啦哇啦地讲。讲完了录音稿让速记员整理出来给他,他改一遍就算确认了。有人说,他的书很口语化,就跟坐在对面一样,那是因为这些内容就是他讲出来的。

  但他这些内容也不真是那么随便讲的。“他是一个对文字要求很高,有文字洁癖的人。”一位万通内部人士说,所以他也不愿意让别人代笔,他也看不上别人写的发言稿,这跟他在中央党校任教时对文字和语言有过专业训练有关。

  镜头面前的冯仑,大都戴副眼镜,穿着西装或夹克,像个大学老师。如果他着一袭中式服装,还有几分仙风道骨。他是最早一批体制内下海的官员,也是当年海南地产市场最早的弄潮儿。

  冯仑是一个企业家,又被称为NGO(非政府组织)专家、商业界的思想家,身上兼具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特质。他被誉为通晓官场的游戏规则,了解政治的底限,他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以及哪些可以做了不说,哪些可以说了不做,哪些则是既不能说也不能做的。

  王石说:“冯仑这个人,聪明绝顶,侠义肝肠。嬉笑怒骂皆文章,百计千心成万通。”一位早年在海南一起创业的万通六兄弟之一感叹:身边再无第二人能像冯仑那样,与之聊天快乐而有趣。

  他的影响并不仅限于商界和朋友之间,更深入大众。冯仑的话,粉丝们爱称为“仑语”。

  早期开发商

  很多人都不知道,冯仑和万通才是中国开发商的鼻祖,是经历过上世纪90年代海南地产泡沫,并从满地骸骨中爬出来的人,当时聚集到那儿的是全国各地最失意和最有梦想、最不安分的人。

  1988年,冯仑原本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委派,去海南筹建海南改革发展研究所。此后人事变动、几度辗转,冯仑跟王功权、王启富、刘军、易小迪和潘石屹六个年轻人啸聚海南,成立了万通公司。“万通”这名字是冯仑取的,取义“路路通”。

  公司开张后,冯仑是大哥,负责排座次、定规矩、建立思想统一战线,还牵头完成了第一单别墅生意。很多个夜晚,在海风里、椰子树下,长发飘飘、穿着大裤衩的冯仑常做的事,就是找一帮朋友边侃大山边在大排档吃宵夜。

  那时候正值海南地产水涨船高,开发商“天天过年、夜夜结婚”,万通的业务发展也很快。

  于是从1995年开始,万通施行多元化战略,迅速把业务分散到北京、上海和长春,冯仑参与创建了中国民生银行并出任创业董事,完成了对陕西省证券公司、武汉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东北华联等企业的收购及重组,1994年甚至在美国投资了网络公司亚信。

  万通在几年内总资产增至30亿元以上,一时间风光无二。冯仑回忆说,男人很享受这种东奔西突的感觉,很像半夜急行军时被前呼后拥,感觉最好。

  但业务整合问题随之而来,万通的家底根本驾驭不了如此庞大而复杂的业务,1995年公司负债3亿元,六兄弟对未来的发展出现严重分歧,冯仑威信受到挑战,这也为后来分家埋下伏笔。

  在一番痛苦磨折之后,万通决定“自我革命”,按照“舍”字进行瘦身,将非地产主业一概剥离。

  此后十数年,万通在冯仑的主导下一路尝试了“美国模式”和“嘉德模式”,从纽约世贸中心到台北2011大厦,施行了绿色战略和立体城市等新概念。然而从本世纪初至现在,万通在开发商的队伍中仅排中等,在业务规模上已经退出了第一梯队。

  冯仑在被媒体问及此事时,显得不以为意:“我现在不拼刺刀,那是因为我拼过刺刀。”

  从海南地产泡沫中脱身,盲目扩大战线几乎翻车对他此后20年从商做人影响很深,他一直记着成千上万家开发商一夜之间消失的场景。一度,他在书里浓墨重彩描述中国民营企业的各种死法,感叹社会变革的摩擦期充满风险。

  他一直推崇企业采取反周期的措施,“别人办丧事的时候你办喜事,别人办喜事的时候,你居安思危,做好离婚准备。”

  他也推崇“商业模式的变革”,认为传统房地产业的特点是“五高”,即高负债、高存货、高资产、高风险、高回报,是没有前景的,开发商的出路应该是走美国模式,向价值链的上游走,做社区型商业中心,做CBD商业中心,变身为服务业、金融业。

  事实证明,虽然万通所倡导的模式的确是成熟市场的主流模式,但是至少中国在现阶段还是品牌、品质导向下的快速周转为王,而对比万通的保守,中海、龙湖和恒大这样的新兴力量却趁机狂飙突进,后来居上。

  万通成立20年,正步入低风险、中速度、高回报的成熟期,而这些地产小辈成立六七年,正值敢于做风险决策、一心想做大的青春期。

  幸运的是,他们赶上了好时候。“这些年来地产市场的确很火爆,可以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万通上市之后只融了一次资,没有资本就没有速度和规模。

  “老冯温和,因为他没有赌性,王健林则是最有勇气、最有执行力、最勤奋的老板。”他表示,冯是教师出身,王是军人出身,前者没有后者这样强的执行力,在一个市场还存在很多机会的时候,就不会爆发性发展。

  根正苗红

  7月18日,冯仑在FT中文网发表“再谈社会变革期的企业家选择”一文,对柳传志“在商言商”表态进行评论,他对政商关系的表述,比起王石的“铁肩担道义”要温和,比起柳传志“在商言商”又更积极。

  更重要的是,冯仑是从体制内走出来的商人。他是“文革”后的第二届大学生,15岁入团,20岁入党,1984年毕业于中央党校,此后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和武汉市经委任职。

  当时海南农业高技术公司的主管部门领导称他为“红色资本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共产党队伍里的致富标兵”。

  他主编过《中国国情报告》,著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等,译著包括《狂飙突进——马克思的心路历程》。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的灵魂里,三分之二是马克思主义。

  “刚开始做生意那几年,我睡在地铺上,有很多人进来打量后说,怎么这么困难,需不需要帮助?但接下来就会说:党培养你这么多年,你不去做科研,变成个体户了。”

  这样的出身,造就了他的政治敏感度和对政商关系的独到拿捏。

  冯仑从来不讳言中国的政商关系。他曾在《野蛮生长》中说中国的民营资本附着在国家资本之下,仰官员之鼻息又拉官员下水,巧取豪夺却又进退失据,最终招致“严打”和“清理整顿”,企业破产,老板锒铛入狱。

  他赞赏荣毅仁的人生智慧,说他一生为共产党和政府做事,出人、出钱又出力,个人谨慎处事,生活节俭,低调为人,结果获得党和政府的“报之以李”。

  他更赞赏王石的“不行贿”,说这些是守正出奇、阳光经营的价值观,是成熟的专业管理团队应对市场竞争与政府管理体制的成功对接。

  一个政府里的人曾经对冯仑说:我观察你们这个公司这么多年,发现你们老在河边站着,却从没湿过鞋,拐个弯又回去了,是不是政策水平比较高?冯仑答说,只是听党的话而已。

  台湾知名企业家辜振甫一直讲一句话:人生就是个舞台(他喜欢唱京剧),最重要的不是上台亮相,而是下台的时候背影要优雅。冯仑的说法是,死不可怕,可怕的是死的没有尊严。

  像冯仑和陈东升、郭凡生、田源、王功权等人被称作“92派”,这些企业家多是体制内精英,在南巡讲话的影响下,选择了“下海”。和草根企业家、互联网新秀相比,这代人思考得更多、更远,更多是一种知识分子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的。

  “他是一个风险偏好不高的人。”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也许是出身原因,也许是年龄原因,也许是经历使然,冯仑跟现在奉行狼文化的很多民营老板不同,他相信只有好人和聪明人能活下来,绝不做那些容易犯错误的事情,过分取巧、过分投机、过分变通、过分违规的事,都不做。

  王石曾说过,到现在为止,万通的人不管是离开的还是留在公司的,没有一个是因为钱被抓起来的。

  2004年4月,万通地产自成立十年来首次扩充资本,泰达集团全额认购万通地产增发的3.08亿股,成为万通地产最大的股东。这是一家国有资本。

  与同政府打交道相比,冯仑更喜欢做一些NGO和公益的社会活动,万通主张理性慈善,即通过公益组织,提高公益效率,然后企业持续地捐款——每年上市公司捐利润的0.5%,非上市公司捐1%。冯仑个人参加了包括阿拉善公益机构和世界未来基金等组织。

  “总体来说,公益和慈善对企业而言不是速效救心丸,而是一个保健品,不是吃了就起死回生,但是经常吃虫草、燕窝,对身体一定有帮助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