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大数据
尚德与赛维:光伏"双雄"势危
2014-10-20 大数据
分享到:

  "现在这段时间,你要我说什么?"9月底的一天,尚德电力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施正荣的声音沙哑而疲惫,电话接通时,他正在无锡至上海的高铁上。

  连日来,这位昔日中国首富一直在为尚德电力--全球出货量最大的光伏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奔波。下半年,他连续写信给江苏省政府高层和国务院领导人求救,但得到的反馈并不乐观。尚德负债累累,市场却增长乏力,美国与欧盟的光伏"双反"令这个光伏帝国摇摇欲坠。

  证券市场也见证了这家中国明星公司的跌落。尚德电力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已由2007年底最高每股86美元,一路下跌到目前低于1美元。由于截至9月10日股价连续30个交易日低于1美元,尚德收到了纽交所的退市警告。

  相比尚德,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光伏行业另一巨头赛维LDK处境更加凶险。这家以高速扩张著称的光伏企业不得不为它的进取心埋单--其负债率高达惊人的93%(截至6月30日),这让它背负了巨大的偿债压力。仅在今年,赛维就将有大约20亿美元债务到期,但截至6月30日,其手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只有2.962亿美元,破产之忧更甚。

  尚德与赛维曾经是这个朝阳产业中生命力最旺盛的两家代表性企业,可并称光伏"双雄"。两家企业的创始人--施正荣和彭小峰都是新生代企业家,他们本人,及其所创建的公司,对行业前期发展起到了标杆作用。

  如今,"双雄"跌落神坛,生存堪忧,其中自然有创业者个人的决策失误与性格缺陷,但对一个只有十多年历史的新兴行业,两家起步早、实力强、追捧者众的公司迅速"早衰",却凸显了这一行业不同寻常的畸形状态。

  如今,尚德与赛维的命运已不掌握在施正荣与彭小峰手中,而是取决于政府、银行的支持力度。令人感叹的是,他们创业之初的命运,同样掌握在这两者手中。"他们演绎了中国新兴产业泛滥的一个悲剧。"无锡市政府一位官员向记者直言,企业走到现在,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叩击业内人士心灵却不便明言的一个疑问是,政府到底应该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扮演怎样的角色?2006年,尚德登陆纽交所之初,我们认为当整个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在为自主创新具体路径寻寻觅觅、上下求索之时,尚德明星般的崛起,可能意味着一种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的、支持高科技企业自主创新的模式已然浮现。而对这种模式的简单理解是:一个开明的政府,找到具有资本和商业管理意识且有名望的人或组织来代表"政府",把各种资源,包括政策、资本、技术、市场整合在一起,支持企业,然后功成身退。但是,六年之后,我们不得不反思这种模式中的天然缺陷:"功成身退"很难,"前仆后继"却往往成为潮流--当中国600多个城市把光伏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晶硅炉如同当年大炼钢铁一样遍地开花时,结果不难预测。

  被政府有形之手催熟、又迅速衰落的产业又何止光伏行业?类似故事曾在生物质能、风电和LED等众多新兴产业反复上演,"接下来,风电和LED行业都可能出现双反。"上述人士说,如果说创业家有错,那政府之手的错更大。

  更尴尬的追问是,如果说举政府之力打造一个产业不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印度却存在很多相反的例子,为什么他们的成功几率却高得多?

  进退两难

  对于规模庞大、员工数万的它们,所遭遇困难已远非创业之初地方政府略施援手就可以解决

  9月14日下午,无锡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尚德总部工厂所在地,同在无锡高新区的无锡市先导自动化设备公司十多名员工围堵在其工厂门口,一辆红色加长卡车横在大门外,把工厂大门堵得死死的。现场交警、公安、保安数十人紧张地维持秩序。

  无锡先导自动化设备公司一位副总裁正在与尚德相关采购负责人"对峙",讨要拖欠了一年多的2000万元设备款,"尚德不仅不还款,还不再与我们合作,把先导的技术交给无锡另一家同行去做,一台设备(主要是上料机和下料机)进价就便宜了接近20万。"

  赛维也在经历同样的痛苦。江西新余市郊,赛维LDK的马洪硅料基地已经安静了好几个月时间。这里曾是全球单体规模最大的硅料生产基地,仅仅一年多以前,这儿还是人声鼎沸,赛维从新余、南昌,乃至全国其它地方招来的数千名年轻人日夜忙碌,如今却如一片寂静的废墟。

  "从年初就开始裁员了。那时候领导开完会和大家说,能找工作的赶紧离开,公司经营不下去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赛维员工回忆。

  现在,两家企业不仅所需资金上百亿计,更大的问题是,光伏市场相比2008年产能更加过剩,萧条已持续近两年且短期恢复无望,而上一次危机仅半年时间市场便复苏,需求甚至一度暴涨。"2008年,施正荣的状况只是看着困难,因为2006年上市后资金充足,因此动不了筋骨,而今年的困难是真困难,已经奄奄一息,他还能不能翻身,完全不好说。"上述无锡市政府官员透露。

  摆在施正荣面前最大的难题是,至明年3月,尚德到期短债高达15.75亿美元,可转债达5.11亿美元,总计20.86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尚德2011年全年营收的七成。他必须在最短时间内为这些债务找到"买家",甚至为此进行企业重组。

  "赛维、尚德为什么今天会遇到这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的债务太高了,看他们欠多少钱就知道了,赛维是中国所有的太阳能企业里面欠钱最多的,排名第二的是尚德。" Solarbuzz中国分析师廉锐说。

  最主要的原因是光伏市场增长放缓前,尚德、赛维连续负债扩张。仅2011年,尚德就将光伏产能从1.8GW扩大到2.4GW,而增加的0.6GW相当于国内2010年光伏并网发电总的装机容量。结果,去年尚德电力净亏损达10亿美元,赛维则亏掉了54亿元人民币。

  美国芝加哥一家贸易公司负责人向本刊描述了他眼中的尚德,"现在市场上对尚德的理解是,尚德早晚要破产!这个概念对不对不知道,但给人的印象是尚德正在走向自杀。"

  为了渡过难关,在9月中旬召开的赛维LDK股东大会上,赛维宣布已向所在地新余市政府转让了一部分房地产物业和土地使用权以筹集资金。而更早的时候,新余市政府还被指以财政收入为赛维的信托贷款兜底,江西省政府有关部门也曾牵头国开行江西分行等机构提供过20亿元的周转贷款。

  所有这些不过是杯水车薪。"一个几百亿规模的大洞,靠这么点小补丁就能补得过来吗?"一位光伏业内人士无奈地摇摇头。"要知道,整个新余市的财政收入一年也就一百来亿。"

  燃烧的欲望

  冬天的痛苦,是在为夏天的错误埋单。

  虽然行业处于低谷,不过作为创业者,施正荣和彭小峰在上升期的几个关键时刻做出的错误决断,是他们在冬天感觉格外寒冷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接触施正荣后,都觉得他更像一个科学家,而非一个成熟的企业家。施正荣对此并不抗拒,他甚至一直非常享受科学家的身份,以及由科学家向企业家"跨界"的感觉。

  他被国外媒体誉为"太阳神",常说自己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到各地宣讲新能源是人类的未来,还热衷于在各种高级别论坛与学术会议上抛头露面。施正荣承认,自己的时间分给了三个角色-企业家、社会活动家、科学家。

  2005年,施正荣曾在上海投资薄膜电池工厂,很快就由于多晶硅价格暴跌而被迫关闭,损失5000万美元以上。2006年的多晶硅是香饽饽。施正荣几乎软磨硬泡,天天和MEMC公司CEO通电话,才签下为期十年、价值60亿美元的采购大单。当时有高管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协议价太高,但施正荣认为这是决定成败之举,拒绝了该高管的意见。之后的故事已为外界所熟知,由于多晶硅价格暴跌,施正荣无奈以2.12亿美元违约金终止与MEMC的合约。但他并不承认这是自己战略失误,而是将之归结为金融危机的不可预测。

  金融危机后,施正荣又投资控股了欧洲环球太阳能基金管理公司(GSF),这家公司为尚德2010年利润做出了重大贡献,让施正荣引以为豪,但今年7月底爆出的GSF反担保骗局,则显示出交易的复杂性,甚至可能让尚德蒙受重大损失。

  施正荣够"洋"。他英语流利,视野开阔,打造了光伏行业堪称最具跨国公司气质的团队。而性格同样内向的彭小峰则够"土",他毕业于外贸专科学校,做劳保用品起家。与施正荣的"长短线失焦"相比,彭小峰更像是一个"机会主义者"。2004年他决定进军光伏行业时,还不到30岁,这个年轻人急切寻找新的金矿,"他考虑过房地产,甚至炒股,但后来一一排除。"一位熟悉彭小峰的人士透露。

  实际上,光伏上游的硅片领域,对彭小峰而言还是一个传统产业,要政策、建厂房、买设备、招工人,在行业草莽期,彭的外贸生产经验让其在光伏行业运营中如鱼得水。他一直采取最激进的策略,希望从起点就将所有潜在的竞争者远远抛在身后。这也是彼时笼罩业界的气氛,所谓"拥硅为王,达产成金",他确实领先了好几年,赛维的硅片产能一骑绝尘,两年后公司在纽交所上市。

  尽管属于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但再向上游走,多晶硅制造属于化工行业,对彭小峰而言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而他依然希望复制此前在硅片产能扩张上的成功,他的多晶硅项目当时全球规模最大,投资额达到了惊人的12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然而,事实证明以他制造业的经验难以驾驭化工项目,多晶硅项目至今成为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