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大数据
浅谈跨界兵法的好处以及其发展趋势(二)
2014-10-20 大数据
分享到:

跨界是个“伪命题”

1.跨界现象

跨界给我们的常规印象似乎是无章可循、无迹可寻。

从地产、采矿、食品、电影到金融,如今几乎每个行业都在上演跨界与被跨界大戏;从商业大佬、影视明星到创业大咖,几乎每个阶层都有经典的故事脚本。跨界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各路土豪们跨界搏杀的不断升级,跨界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讨论、炒作和消费的焦点,关于跨界的争论也甚嚣尘上,而跨界给商界带来的焦虑感也越发强烈:跨界的内在逻辑是什么?跨界与互联网时代有无必然联系?同样是跨界,为什么有的人硕果累累,有的人却伤痕累累?在跨与不跨之间如何抉择,如何抵挡门口的“野蛮人”?怎么建立跨界思维,从而在跨界竞争中赢得生存?总之,关于跨界的迷思纷纷扰扰,剪不断,理还乱。

2.跨界逻辑

破解跨界迷思的第一步是厘清跨界乱象背后的逻辑。其实,当跨界成为常态,跨界就成为了一个伪命题。为什么?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首先,跨界的实质是颠覆和创新。创新有两种,一种是层累式创新,另一种是破坏性创新。前者是在组织内部,按照既定的范式进行结构的完善和功能的拓展。瓦特改进蒸汽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瓦特并没有颠覆蒸汽机技术本身,而是在性能方面进行微创新,从而使之更容易推广。从蒸汽机时代跨入电气时代则是典型的破坏性创新,即拆除了蒸汽机,创造了发动机和内燃机。可以说,随着技术的进步,跨界不可避免,人类商业史就是一部跨界史。

其次,跨界是企业成长的路径。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经营只有三种结果:死掉,立足本行业,以及做大做强并跨界渗透到其他行业。看看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高盛、GE几乎都是跨界经营的高手。伟大的企业不会满足于成为行业冠军,也不会局限于某个边界内。企业跨界经营要么出于新机会的吸引,要么出于对资源整合和行业布局的考量。

最后,跨界是自由市场的“天性”。“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孟子语,意即上天所看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看到的;上天所听到的,来自于我们老百姓所听到的。)市场的“天性”来自于所有公民的“人性”;用西方的话语来说,就是制度源自人性。如果市场是自由的,那么市场就没有边界,只有竞争壁垒。市场可能是一个优胜劣汰的丛林世界,任何企业要想在市场中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建立竞争壁垒,包括特许经营权(垄断地位)、技术壁垒、商业模式壁垒和资源壁垒(信息、规模、用户、渠道、基础设施)等。然而只要是自由的非强权的竞争,任何壁垒都会被打破,尤其是那些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的行业(国有垄断企业),跨界是自由市场的天性。

3.互联网时代的跨界

如果说小米手机颠覆了智能手机,微信颠覆了电信,余额宝颠覆了货币基金,众融颠覆了VCPE,那么,很显然,互联网颠覆了传统行业。15年前,英特尔董事长安迪?格鲁夫所说的:“未来只有一种企业——互联网化的企业”,今天开始听到遥远的回想!

可以说,互联网模糊了所有行业的界限,使跨界成为一种新常态,在互联网时代,跨界是一个伪命题。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破坏性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方面:

从侧翼发起进攻,颠覆性破坏。互联网创新从来不是正面进攻,而往往是绕过重兵布防的马奇诺防线,从侧翼发动致命一击。例如三星、苹果击溃诺基亚,并不是靠能打电话、发短信、摔不坏的手机,而是靠能上网、看电影、听音乐、拍照片、玩游戏的智能手机,它们颠覆了手机的概念。

以用户为中心,得用户者得天下。在中国互联网界,有一个传奇,这就是形成BAT三家互联网公司鼎立之势。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之所以能牢牢占据中国互联网食物链的顶端,在于它们都有一个独步天下的绝门秘技:百度占据了信息端,阿里巴巴占据了交易端,腾讯占据了交际端。只要手持“用户为王”的尚方宝剑,想怎么跨界就怎么跨界。

颠覆传统行业的竞争壁垒,因粮于敌、出奇制胜。传统企业的江湖地位是靠专业技术和资源建立起来的,而互联网企业轻而易举就颠覆了这些安家立命的竞争壁垒。例如,传统银行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营业网点成为了用户把钱存进支付宝的工具;微信则分分钟秒杀了移动、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浅谈跨界兵法的好处以及其发展趋势(一) 下一篇:浅谈跨界兵法的好处以及其发展趋势(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