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界》:张勇复盘"双十一"压力山大
历史上,没有哪个人造节日像"双十一"席卷全国,而且让每个人花钱花得如此高调和愉快。它早已超越促销,变成全民狂欢,与之相对应的是海量社会资源的调动。
同样挑战我们想象力的还有每年的那个数字。去年11月11日,仅阿里平台的交易额就达到350亿元,相当于同期美国"网购星期一"交易额121亿的近3倍,是去年10月日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93亿元的一半。
这不是天猫CEO张勇"导演"的结果。实际上,2009年他设计"光棍促销节"的初衷仅仅是希望当时的淘宝商城摆脱"淘宝"二字的盛名阴影,能够以独立品牌的形象示人,当年27个商家造就的5200万的交易额,超出所有人预期。他更没想到如今的11月11日演变成一个社会节日,阿里不再是独舞者。
电商把"双十一"这次当作一次行业大练兵,从前端用户体验到后台技术,从人员调配到仓储物流,都面临升级大考。当然,过程总是充满疼痛。但是没有人敢轻视短短的24小时,张勇用历年的数据告诉从业者,"今年的峰值就是明年的常态,非常态为常态准备"。

张勇复盘"双十一"压力山大
如果想感知行业脉动,从"双十一"也能看出端倪。今年天猫抛给用户的一个惊喜就是可以坐在家里网购全球,且免费包邮。200个商家已经在保税进口模式下,提前将商品运抵广州、宁波等地。亚马逊中国和1号店也用力鼓吹各自的跨境电商业务,海外购成为2014"双十一"的热门关键词。
跨境电商疯狂滋生跟自贸区的管理实验密不可分。这是思略特(Strategy&)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徐晋的解读,他还提到更多的国际大牌意识到中国网络市场的独特机遇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习惯了"中国制造"的用户,越洋商品具有吸引力。
此次活动,天猫锁定的就是尚未在中国落地的海外卖家,他们觊觎这里巨大的消费人群,但是苦于渠道隔离,存在盲人摸象的困惑。张勇便借机充当了领路人。而对阿里来说,这也是为下一步全球化电商深入探路。但是涌入跨境电商的都是行业大家伙,近身肉搏是免不了的,而且极有可能在全球两大电商巨头亚马逊和阿里之间展开。
从今年的活动还能体会到移动电商的逼近。张勇对所谓的实物类还是服务类电商没有兴趣,在他眼里所有商业的升级或电子化都可以用"无电不商"四个字来解释。如果非要给电商的生命周期做出认为划分,他倾向于电商1.0时代注重与用户的连接,2.0时代也就是经过移动电商催化之后,更强调背后的供应链升级,要求供给与需求的匹配更加严丝合缝。
花名为"逍遥子"的张勇对数字极其敏感。2007年加入阿里集团之前,他曾在知名会计事务所安达信和普华永道工作过十年,也担任过盛大游戏的CFO。去年天猫、淘宝、聚划算、一淘等业务划归他分管。这时他的职务是阿里集团COO。
2012年"双十一"这天,淘宝、天猫交易总额突破1万亿元,排在阿里之前的只有零售巨人沃尔玛。当天191亿元的交易额也奠定了"光棍促销节"的江湖地位,"双十一"的叫法在这一年才正式传播开来。品牌商对待行业销售第一的位置像央视广告标王一样,不惜代价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消费者。
今年会如何?面对记者,张勇小心回避着这个话题,即使马云跟他要答案,他也严守口风。但是这不妨碍阿里人关起门来自娱自乐,谁预测的数字接近最终结果,谁就会拿到张勇赞助的大奖。
实际上,早有好事者热议,阿里集团上市后的首个"双十一"交易额将达到500亿。早前阿里对外释放出的全球化、无线化和平台化的打法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仅天猫就有2.7万家商铺参与,这也是非常积极的信号。
但也有人对阿里"双十一"的增长空间表示担忧。从2009年的27家商铺、5200万元交易额到2013年2万家与350亿,吸纳了天猫20%多的平台参与者,很可能已经触碰到天花板。而单店平均成交额则经历了185万元到236万元的爬坡之后,近两年进入下行通道,去年降至175万元。不少商家从备货和销量的反差现象中感受到"双十一"的疲态;普通人去年买的沐浴露用到现在,也让他们原本"抢不停"的热情有所冷却。
这对阿里造成压力。今年张勇已经在多个场合给商家泼凉水:应该更看重平时与"双十一"的结合,而不是将全年的业绩都压在一天完成(截至本刊发稿时,阿里天猫"双十一"最终成交额571亿)。
以下为他的口述。
玩出新花样
前两天马总(马云)问我,今年你估计"双十一"怎么样?这个时候,我通常会比较保守的不发表意见。当然我们内部会有很多好玩的事情,比如员工甚至管理层,搞一些简单的竞猜游戏。按照惯例我是不参加的,我会出奖品。谁猜到离最终数字最近的绝对值,就能拿到大奖。
今年"双十一"的重点是无线化、全球化和平台化。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无线端参加"双十一",和我们判断完全一致,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但是用户行为在PC端和无线端有很大的区别,这对我们来讲是新的挑战,我们今年会努力适应这个变化。针对Pad、手机等不同机型已经做出预案,比如照顾用户在弱网下的打开速度,内容的流畅度,不只是把PC的东西搬到手机,而是让无线端有独特的体验。而且还要让用户在多屏之间流畅的穿越,今年"双十一"是星期二,最可能发生的场景是,用户白天坐在电脑前,下班回家路上用手机,临睡前躺床上也是在用手机。
作为平台,我们也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双十一",解放商家和合作伙伴的生产力。今年有几百个游戏开发者做了很多互动小游戏,我们提供给店铺这样的工具,他们觉得哪个适合就植入到自己的店铺。包括发红包,每年我们都希望发出花样来,今年会通过明星达人的方式去传播。
在跨境物流方面,我们根据预售情况已经把整批货从国外发到广州、宁波等几个点的保税仓,再拆成小包。我们用跨境试点政策批量清关的方式支持今年"双十一"的全球化。
"双十一"到今天知名度已经很高了,今年传播的时候品牌提醒很重要,要做一些利益点的设计,让大家有动力回来,我们还做了一些"双十一购物攻略"的热点传播。全方位的暖身活动就是让大家感觉我是一分子,我也要参与到这个节日,这个非常重要。
除了低价引力,今年"双十一"不同品类会有不同的玩法。比如汽车,线上、线下的融合,包括与金融产品的结合。一些高档化妆品品牌打五折不可能,但也积极参加双十一,通过会员营销给老会员更多的实惠。玩法都是他来定,并不是我规定必须五折。今年,我们在高端品牌方面的发展非常神速,反过来,我们也要尊重各自行业的规律和游戏规则。不能因为活动规模大,强行要求价格五折。
从一个活动到全社会的一个节日,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在消费端要让"双十一"变成大家的向往。就像过年只有一天,但是大年三十的包饺子也是过年。这种心理预期的经营和情感的激发非常重要,我们现在在做最后的预热和铺垫。另外一端是商家,消费者的热情越来越高,商家也越来越投入。每年都有新的商家参与,他们是真正的菜鸟,从来没上过这个场,需要给他们分享一些系统性的经验总结。最终形成的氛围才造就了"双十一"现在的规模,如果换一种模式,不是阿里今天的平台模式,仅靠阿里公司一家根本不可能形成这个节日,最终也反映了生态体系的巨大价值和潜力。
去年有商家反映出现疲态,所以今年我们会在很多场合给商家泼冷水。第四季度对于商家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窗口,但是我们更看重平时与"双十一"更好的结合,而不是一年的量在"双十一"这一天完成。我们希望更多的商家能够冷静看待这个事情,不希望商家备了很多货,最后卖不掉,还要慢慢消耗库存。现在我们会引导商家理性对待这件事情。
六年的疼痛
"双十一"的缘起很简单。2008年底我是淘宝的CFO,同时兼任淘宝商城的总经理。2008年4月成立的淘宝商城发展速度并不快,整个B2C行业也处于聋哑阶段。而且我们有个很大的困扰,就是淘宝太著名了,这两个字几乎无人不知。"淘宝商城"作为一个新的业务,辨识度很差。
我们就讨论也搞一个类似美国感恩节大促销的活动,通过一个让大家都能参与的事件营销,让用户记住我们,同时也让商家加大对淘宝商城的重视程度,最后从电商的旺季第四季度选择了11月11号。2009年,我还不知道光棍节是什么,但是我对4个1很感兴趣,因为我的生日是1月11日。光棍节没事大家上网买东西,就成了营销的噱头。前几年我们都叫"光棍节大促销",只是最近大家叫熟了"双十一"。
2009年第一个"双十一",只有淘宝商城中李宁、联想、飞利浦等27个商户参加,但是超乎所有人预想,整个平台交易额是5200万元,是当时日常交易的10倍左右。我们没有想到,商家也没有想到互联网的聚合力量那么大。当天早晨,货就卖得差不多了,很多商家临时到线下补货,甚至出现董事长批条子直接从经销商地面店临时调货到网上卖的现象。
当时没有现在的物流规模,但是5200万元这个总数还不是很大,对他们来说无感。第二年,交易额达到9.36亿,这个数字就不小了,物流开始有疼痛感。2010年"双十一"的物流是最痛苦的。后来我们总结经验,没有及时跟物流合作伙伴协调好,让他们有充分的准备去接单,包括商家自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这个方法,帮你轻松戒掉手机瘾
每一次拿起手机,本来只是想查个快递,或者看个天气,但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就会去看别的东西,不知不觉就玩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白白浪费的时间,事情快递又没有查成。怎么样才能停止被手机瓜分我们的时间精力,戒掉「手机瘾」呢?在纽约时报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中曾提到,手机中的…...
[详情]
光庭科技苏晓聪:自动驾驶中,产品才是我们的核心
文 | 彭赛琼来自新智驾(AI-Drive)的报道在自动驾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头部企业的经验和数据,外界无从而知。这种状况树立起了一道门槛,有的公司保持观望,有的公司则急流勇进。光庭科技就属于急流勇进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