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胡泳:要时刻审视互联网的隐喻
1月18日,由腾讯网和啖书局共同举办的“2014年最佳TMT图书评选”在北京举行。知名互联网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胡泳进行了演讲。
胡教授首先指出,虽然“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很热的名词,但许多人却没能理解真正的“互联网思维”。除却关心数字商业,关注数字社会基本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演讲中,胡教授着重讲述了互联网作为“隐喻的角度”。认为人们在理解未知的、抽象的概念或现象时,必须要将其还原成一个具体的事物,以帮助理解。故而互联网曾被比喻成“高速公路”、“网”、“浪潮”、“矩阵”、“图书馆”、“一排排的管道”等等。
演讲中,胡教授梳理了从1990到2020年的互联网隐喻发展史,并引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神经漫游者》、《编制万维网》、《虚拟社区》、《理解媒介》等经典书籍,阐释了互联网本身及其隐喻变革发展的原因及具体问题。
胡教授指出我们现在把互联网比作“流”,这个倒序排列的流是及时更新的,把最新的而不是最重要的放置在顶端。但是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何为重要性,在失去权重的世界里把握“永远的当下”或曰“长久的现在”的意义。
胡教授表示任何比喻背后都会有政治内涵,并随着时间嵌入到文化中,从而改变人们的认知。对此,观察或使用互联网的人要时刻审视互联网的隐喻,看它是否违背了现实,并思考如何进行取舍。
以下是胡泳的演讲全文:
最近这两年互联网在很多人手中变成了一个“大棒”,为什么这么说?你可以去找几本关于互联网的书读一读,或者说你读一读科技博客,或者读一读互联网各种会议上的PPT。读完了以后你就可以跟各个行业的人约谈,跟他们讲什么是互联网思维。如果他们对你稍微有质疑的话,你可以挥舞这个大棒,这个大棒是六个字,叫“你不懂互联网”。我们人人都在谈互联网,但是说别人不懂互联网的时候,是在说你不懂互联网思维,还是不懂互联网思想?
我选了一个分析互联网思想的角度——“作为隐喻的互联网”。2014年5月27号我发了个微博,这是我这几年非常深的一个感慨,我说的是,“当下中国关心数字商业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关心数字社会基本问题的人少而又少”。我发了这个微博以后下面有一些评论,第一个人的评论侧面论证了我的意思,他说那么多人关注大数据,很多人讲的其实是大统计、大忽悠,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计算力、存储力是如何撬动底层结构的?我的另一个粉丝写了一句是,“往前一步是痛苦,往后一步是幸福”。就是说你关心未来的变化会感觉到很幸福,但是关心现实会很痛苦。
所以我特别希望啖书局如果继续评选TMT图书的话,能向我说的后面这个方向发展,能更关心数字社会到来后造成的基本问题而不仅仅是数字商业的问题。这两年互联网公司有钱了,开始做一些回馈社会的事情。比如说腾讯的WE大会,百度的BIG Talk,但是可能更多的还是做数字商业,不是关注数字社会的基本问题。
下面从互联网作为隐喻来展开我整个的演讲。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隐喻,很多时候不自知。因为我们对很多东西,对抽象的概念和现象,必须还原成一个具体的事物,人类的认知结构才能对这个东西产生理解。澳洲一个大学的教授威尔肯,他说关于互联网上的任何东西都存在着某种帮助你去理解它的隐喻,如果没有这个隐喻你根本不知道互联网什么样?但是所有的比喻背后都有政治内涵。随着时间流逝,隐喻会嵌入到我们的文化中,会塑造用户对互联网的认识,甚至会影响互联网未来的发展。隐喻因为彼此的不同会打架,这是一个斗争的场域,每一个隐喻会在彰显某些方面的同时遮蔽另一方面。而且要知道这个隐喻是谁提出的,比如政府官员和互联网设计师会提出不同的隐喻。
因此,我们观察或者使用互联网的人要牢记,不管是哪个隐喻,要时刻审视它,观察其是否反映了互联的现实?哪些隐喻应该保留,哪些应该舍弃?
《我们赖以生存的譬喻》,大家可以关注这本书,这是雷可夫和詹森写的书,他们深刻分析了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隐喻,人类是一种譬喻性动物。截取两个人关于隐喻的论述,他们认为人的概念系统大部分都是由譬喻建构的,我们虽然很少能够察觉到这点,但是我们肉身体验所处环境而生的譬喻以及由文化传承而来的譬喻却约束了我们思维的方式。这是说隐喻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是肉体的感知,我们使用所有感觉器官所获得的隐喻。第二种它是从我们的上一代传给我们的,它是一种文化传承。
另外俩人谈到跨文化的普遍隐喻,一种隐喻是不是可能超越各种文化和种族而存在?譬喻一定是有文化障碍的,比如同样是乌托邦,对于大西国的想象,和对于桃花源的想象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一方面承认有文化差异,另一方面又肯定有一些譬喻是跨文化存在的,这两个是同时并存的现象。今天论述的关于互联网的隐喻,大部分是跨越地理界线和文化界限的。也有比较美国化的。
做一个简单的时间轴,从1990年到2000年到2020年,对于互联网的隐喻梳理通过梳理可以看到,不同的隐喻会坐落在这个时间段不同的坐标里。比如说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隐喻叫信息高速公路。等到今天的时候,可能一个很重要的隐喻叫“云”。我们是怎么从信息高速公路来到云这个地方的?中间经过了什么?这是我们要讨论的。
最早的一个隐喻是赛博空间,这是1984年互联网还没有商用化的时候,由一个加拿大的科幻小说家提出来的。我们知道科幻其实是整个技术的先锋,很多事情是科幻的人先描述出来的。可以看到赛博空间这个词已经成为了非常常用的词,这是吉布森1984年发明的,他说赛博空间是一个由电脑生成的空间,故事人物只要插上电源插头即可进入,这个空间具有难以想象的复杂性,在头脑的非空间中有一束束灯火闪烁,像城市灯火一样渐行渐远。
他称赛博空间为交感幻像,是一种集体幻像,成千上万的人接入网络,这些幻像可能导致把日常生活排斥在外的一种极端的延伸状况。就是理论上可以把自己完全包裹在媒体中,不再关心周围实际上在发生着什么。这是1984年的预测。我们不得不惊讶地说,这说得是非常准确的。
他的小说叫《神经漫游者》,赛博空间是所有隐喻中最持久、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隐喻。这个隐喻有一个核心的东西是,存在一个空间,这个空间要从你的现实空间中迈出来,迈过某个门槛所进入到的那个空间叫赛博空间。换句话说,它是把我们生活的空间分成了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两个不同的维度。因为吉布森最早感觉到这个东西是他在街上闲逛,看到温哥华的少年打街机游戏,青少年虽然身处街头,但是头脑完全进入到了打游戏的空间。
赛博空间这个隐喻很快被互联网早期第一代充满理想、充满反叛精神的人所接管,这就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东西就是约翰·佩里·巴娄,摇滚乐队的一个乐者,所写的赛博空间独立宣言。他说工业世界的铁血巨人们,不管你们是政府还是企业,你们躲开我们这个赛博空间,这个空间是我们的。这是他1996年写的东西,是把赛博空间当成乌托邦的、希望用技术给人类带来解放的这样一群人的呼声,他说这是我们的地盘。所以说在这里已经暗含了日后对网络空间主权的争夺,非常原始的一个冲突的起源。
赛博空间是那些自由至上主义者和反文化主义分子最喜欢用的隐喻,他们说我们所建立的这个独立王国叫赛博空间。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媒体很快把赛博空间描述成为一个可怕的地方,充满着各种色情狂、犯罪分子、盗窃分子、破坏安全的黑客,到处都是可怕的罪恶行径。政府则很快把赛博空间视为必须对它进行规范、管理、管制的地方。举两个例子,奥巴马2009年出台美国网络安全战略时宣布,赛博空间是真实的,不是一个虚幻的存在。瑞典前外交部长卡尔·比特,在2011年伦敦的一个赛博空间的会议上说,“我们今天已经不存在任何可以进行见不得人的行为的黑暗空间“,言下之意是政府需要把这些空间全部管起来,不允许独立的空间存在。所以赛博空间这个词,非常奇特地由一个自由至上主义者特别喜欢用的词,变成了政府特别喜欢用的词,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我们中国网信办的英文名字叫The Cyberspace Administration,如果再直译成中文,可以叫网络空间管理局。
一个相应的跟赛博空间比较密切有联系的隐喻叫电子边疆,这是美国人使用的。美国人喜欢说我们有蛮荒西部,那个地方没有规则,到那个地方我们开垦土地,组织起来,建立规则,保护那个地方的安全。自由分子希望说,在免于政府干预的时候,把互联网比喻为电子边疆。使用这个隐喻的最著名的机构叫电子边疆基金会,致力于很多保护互联网自由的事业。所以隐喻是一个充满斗争的场所,这里面有非常激烈的斗争。
1989年出现了万维网,这个翻译非常绝妙。万维网的发明要归功于伯纳斯-李,他写了一本书《编织万维网》。在这本书他讲到万维网是怎么成型的。在这本书中有一个前言,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德图佐斯写的,他说数以千计的计算机科学家20年来始终注视着两件事,第一个是超文本,因为没有超文本就没有万维网。第二个叫计算机联网。但只有伯纳斯-李想到如何将这两个要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万维网。
万维网是一个很重要的隐喻,它表明遍布世界各地的物理计算机通过网络终于联在一起了。然后由此还有另外一个隐喻叫矩阵,不管是网还是矩阵,他们都代表着一些经由共同的结构保持在一起的交叉点。矩阵会给你一种有序的感觉,但是网络有可能是一个陷阱。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这个方法,帮你轻松戒掉手机瘾
每一次拿起手机,本来只是想查个快递,或者看个天气,但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就会去看别的东西,不知不觉就玩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白白浪费的时间,事情快递又没有查成。怎么样才能停止被手机瓜分我们的时间精力,戒掉「手机瘾」呢?在纽约时报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中曾提到,手机中的…...
[详情]
光庭科技苏晓聪:自动驾驶中,产品才是我们的核心
文 | 彭赛琼来自新智驾(AI-Drive)的报道在自动驾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头部企业的经验和数据,外界无从而知。这种状况树立起了一道门槛,有的公司保持观望,有的公司则急流勇进。光庭科技就属于急流勇进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