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大数据
“反着干”成就地产教父
2014-12-24 大数据
分享到:

  “一个人若不敢逆潮流,要独立思考干什么?”施永青一路走来,不断用行动验证自己的这句话。从贫寒上进的练习生、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到无为而治的企业家,再到散尽千金的慈善家,“反其道而行之”成就了今天的施永青。

  施永青最为人所知的,是他白手起家,用30 年时间,把“中原”从香港的一间铺面做成了中国内地最大的房地产经纪公司,他因此被尊称为“地产教父”。被问及成功心得,施永青却从不居功,他说:“公司本身是个有机生命体,有求生的本能,有繁殖的意志,无需我诸多要求和打算。如果一定要讲我身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应该是逆向思维的能力。”

  施永青相信,一个人并不需要周身刀、张张利,有一张特别利,已可以大杀四方。施永青的独门武器就是“反着干”。

  施永青生就一身反骨,用他的话说,“随波逐流没有存在感,反其道而行之才有存在感。站在船头迎风破浪的时候存在感会更强。不断追求存在价值的过程中,慢慢发现反叛的存在感最强,就爱上了这种感觉。长时间的试验证明,反着干也能成,就更愿意尝试了。”

  施永青“反其道而行之”的管理理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管理—小才大用

  很多老板都抱怨公司缺人才,施永青却从来没有这个烦恼。

  施永青并不特别青睐千里马,也从不以伯乐自居。用他自己的话说“学相马不如放马后炮”,因为他相信,依靠千里马才能成功的公司很难有持续的战斗力,一旦千里马离开了,很难找到替代者,公司运营就会陷入困顿。健康的企业应该像健康的生命体,生命体的组成成分都是地球上最普通的元素,而不是稀有元素,公司也一样,是由最普通的人组成的。

  如何激发普通人的能量?他的秘诀是“小才大用”。“你到任何一家公司去问问,大部分员工都说自己怀才不遇,你把这些人的才干发挥出来,公司的战斗力自然增强。”

  “小才”好找,如何“大用”,才是关键。施永青的做法颇具江湖气: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里“重赏”包括双重含义:一、合理的报酬,与员工共享成果;二、充分的自由度,让员工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

  学习型组织—鼓励员工犯错

  建设学习型组织几乎是所有企业的目标,中原也不例外,但施永青的方法绝对与众不同。

  首先,他绝不花钱送员工去读MBA ,或者请顾问来做培训。他相信,派员工去读书对公司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增加了员工跳槽的能力,这种是个人的学习,不是企业的学习。如果公司内部的运营系统是从上而下控制的,将所有流程都规范化、制度化了,员工学的内容都无法施展,因此员工就怀才不遇,读完了书怨气更大。

  其次,他鼓励员工犯错,坚信犯错才是最好的学习。施永青认为,大部分公司的管理都是防错的系统,想把以前成功的经验固定下来,但这样这会让公司停顿。公司就像一个生命体,必须具备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健康成长。公司的学习是通过接触市场、社会、客户、竞争对手……尝试用不同的方式生存。而这种种尝试要靠公司里的每一个员工来实施,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试错。

  施永青笑言,鼓励员工犯错不会让公司乱掉,因为员工犯的都是小错,只要自己少做事,就少犯大错。

  生存策略—定位在榜尾

  追求卓越是曾轰动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曾经一度是美国商业的拯救者,一直以来颇受追捧,施永青对此颇不以为然,他明确表示,“我的企业是不追求卓越的,只要比对手好一点就可以了,不需要好很多,盲目追求卓越就是浪费资源,能战胜对手就够了”。

  施永青用两个自然界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非洲有一种动物叫做猎豹,是全世界跑得最快的动物,它只要比羚羊跑得快一点,就可以抓到羚羊吃了,所以猎豹平时是不需要锻炼跑步的。

  有一种吃蚂蚁的动物叫做吃蚁兽,他的嘴尖,这种设计是最适应吃蚂蚁的,如果没有蚂蚁吃的话,如此强的设计有什么用?环境一旦改变,强项反而变成了弱项。

  掌舵中原,施永青就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他不追求盈利的最大化,但要求“不可输给竞争对手”。因为不如对手做得好,环境一变化,就会比对手死得快。“我只希望做到:即使大家排队去死,我可以排在最后面。”

  创办am730 的时候,施永青更进了一步,直接将自己定位在榜尾。am730 创刊的时候,香港已经有两家实力强劲的免费报纸,相比之下,am730 财力最弱,资历最浅,但他们不但赢取到存活的空间,还长势旺盛,逐步威胁先行者的地位,靠的是什么?

  施永青的答案是,靠定位。“ 我劝我们的同事要低调,不要刺激竞争对手,以免他们联手欺负我们这个弱者。幸好,他们两个都看不起我们,以为他们无需出手,市场也会把我们淘汰。在这一点上,我要多谢那些不断中伤我们快要关门的行家。若非他们不断散播谣言,我们可能一早被对手扼杀在摇篮之中。”

  当然,定位在榜尾只是公司在求生存时的阶段性策略,一旦达到收支平衡后,“就要为公司设定假想敌,按部就班地逐个对手去超越,直到自己在行内取得领导地位为止。”

  向外管理—把自己放在放大镜下

  am730 创刊后一段时间里,施永青坚持在自己的专栏中分享报纸的定位、运营状况,这份坦荡让很多同行钦佩。

  香港著名专栏作家孔少林就曾说过:“免费报纸am730 不是上市公司,但透明度相当高。大股东施永青在自己报纸的专栏不时透露经营状况,同时乐于跟其它传媒分享办报心得。施永青把最敏感的财务数据坦荡荡地公开,不愧是香港传媒界的黄大仙。”

  施永青自称是老实人,不管是企业的经营状况,还是自己的管理理念,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内对外都如此。他愿意把自己放在放大镜下,既是出于自信,也是有意为之。

  施永青希望让那些想要与他合作、或为他工作的人充分了解自己和公司状况,希望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他作为公司的主脑人,自信拥有一套完美思想、纯真的理念,自然会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但“道不同不相为谋”,对于不认同他理念的人,也希望可以自动屏蔽。

  他把这种吸引人才的方法比喻为化学上的结晶,“结晶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分子在溶液中自由运动,碰上同类分子,找到个舒服的位置就安顿下来,无需有形之手逐粒安放。”而这种按“物以类聚”的方式凝聚在一起的人较为合拍,容易有协同效应。

  公司规模—越大越难见白头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施永青用这句话来形容明星式的巨企。

  企业愈发展得大,业绩愈辉煌,产品、服务愈突出,社会愈关注,消费者愈狂热,愈会从高位跌落,不是慢慢跌落,而是一落千丈,没法安享晚年。这可以说是大公司的宿命。因为,当公司自以为找到一套成功方法后,容易对以前的成功产生迷信,就会设法巩固这套成功模式,不肯作新的尝试,日渐老化,无法适应新的环境,最后被时代淘汰。结果,“成功变成失败之母”。

  尽管“公司越大越难见白头”,但做公司不可改变的路径是,要么成长,要么衰亡。

  “大”公司有两种成长模式,一种是森林式,一种是大树式。

  一般中央集权式的企业都是大树式的模式。这种企业越大,管理越难,执行力越会被打折扣。因为一棵大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瓶颈,树干的承受力是有限的,不能一路长,长得太大,树干就被压坏了。

  施永青为中原设计的是森林式的成长模式:每个分公司都是一棵树,都有中原的DNA , 但种子种下去,哪棵树大,哪棵树小,要根据不同的土壤、不同的气候、靠自己的发展,不能要求一致。

  森林式大公司的特点是:一、多元化,每个分公司都需要适应当地的气候,吸收当地的养料,在当地的环境下长大,具备当地的特色;二、各自为战,自生自灭,当一个分公司出现问题时,其他分公司不用给予帮助。

  施永青相信,个体是一定会死掉的,只有物种才会流传,流传的是一套DNA 。他的工作就是为每个分公司植入中原的DNA ,让中原这片森林越来越繁茂。

  尽管为中原选择了最健康的成长方

  式,施永青仍然担心中原的明天。他坦承,以前他相信中原可以比他自己的寿命长,现在看也未必。

  管理模式—员工自由,老板轻松

  一般企业里,员工好做,老板难当。员工只需要早请示、晚汇报,轻轻松松混日子,老板却很容易淹没在数据、报告中,分身乏术。

  施永青认为,把自己忙得团团转的老板是不称职的,因为老板无为,员工才能有为。种菜时,如果不停地施肥、除草、浇水,菜就被折腾死了。同样的道理,老板管太多,企业的自主生命力就被扼杀了。所谓“君忙臣闲国必乱,君闲臣忙国必治”。

  施永青很是得意地介绍,“由于我肯无为,相信经我手弄坏的事一定没有其他老板多,这或许是中原得以壮大的原因之一。决策者和高管坐在办公室里,怎么可能有一线员工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