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人力资源
听张瑞敏谈海尔管理的那些事儿
2014-12-26 人力资源
分享到:

  每年,美国管理学会都会邀请一位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企业高管在该学会的年会上演讲。2013年,当张瑞敏在年会上演讲时,它传递了一个信号: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第一位哲学家CEO。与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雷富礼(A. G. Lafley)一样,张瑞敏为人所知,不仅是因为他领导着一家卓有成效且真正有创业精神的全球公司,更是因为他围绕着一个概念框架组织这家公司,这个框架已经指导公司发展多年——对于海尔,这基本上是从其创业之初就开始的。海尔集团既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电器制造商,又是全球“白电”市场份额最高的公司,它在一个至少有七大竞争对手的市场中拥有14%的份额。海尔也是全球商业创新的领导者,以及中国最大的非国有企业之一。对于一家曾经窘迫到其CEO必须借钱给工人发工资、很多产品需要维修后才能使用的公司而言,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已经相当不错了。

  但张瑞敏从不认为局限是永久性的,包括将海尔定义为制造业企业。如今,海尔将自己重新定位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不仅销售家用电器(主要产品线包括冰箱、洗衣机、烘干机、娱乐电子、空调、净水器),还提供包括水安全信息和其他帮助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消费者改善生活质量的服务。为了实现这个定位,张瑞敏稳健地发起了公司结构的转型,不断地转向参与式管理、去中心化决策、自主但自我问责的工作团队和平台。

  海尔在商业创新上的胆识使得它能够不断提供满足消费者独特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能够洗涤巴基斯坦长袍的大号洗衣机,洗涤中国精致衣物的小号洗衣机,为中国农村准备的能够洗蔬菜的带有大号软管的耐用洗衣机。海尔的生产线还会为消费者独特需要进一步定制,它的净水机能够帮助中国22万个社区清.除掉特殊的污染物。(海尔与陶氏化学联合拥有20多项水质净化专利。)今天,海尔销售的每一件电器都可以定制;由消费者指定颜色和功能,然后订单从互联网直接传递到工厂。

  张瑞敏于1984年加入海尔,当时他25岁。那时,海尔是一家处于困境的企业,由青岛市持有一部分资产,青岛是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张瑞敏当时在青岛市家电公司做副经理,他的任务原本是寻找一位能够帮助企业摆脱困境的高管,但除了他自己,他找不到愿意攻克这一难题的人。他开始快速地自学商业管理,并运用这些洞见把海尔变成提供优质产品的中国领先的制造商——首先满足了中国爆发的消费人口需要,然后满足了世界其他地区的需要。

  随着海尔转变为一个平台企业,组织的每个部分都自负盈亏,能自主做出决定(包括决定与海尔的哪些其他部分合作),且能独立地与用户、潜在员工和合作方接触。研发项目现在常常跨出了海尔内部,涉及外部学者、独立设计师,甚至竞争对手。张瑞敏将这些看作所有大公司的自然变革,尤其对那些专注于互联网时代下企业创新的公司。他决心让海尔变为第一家能够让这类管理方式有所成绩的公司,即使是公司内(及公司外)还有人不确定如何每天将这样的管理想法付诸执行。

  《战略与经营》在海尔青岛总部采访了张瑞敏。本次访谈在口译员的协助下用中文和英文进行,让我们得以了解一个颇具天赋的CEO如何带领企业实现更伟大的创新和全球影响力。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揭开星巴克的真面目 下一篇:2014中国互联网哈哈榜之3:十大事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