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高峰论坛
李厚霖:中国精品品牌的复兴之路
2014-03-24 高峰论坛
分享到:

  李厚霖:中国精品品牌的复兴之路

  近年来,我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发展迅猛,几乎成了人们眼中的“奢侈品天堂”。外界很多人士都认为奢侈品所代表的中国精品品牌正在全面崛起。事实上,我们应该更理性、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

  精品不仅仅在于其精湛的工艺、稀缺的材质、昂贵的价格,更在于其背后所代表的深厚的文化、鲜明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之美。真正的精品意味着一种超越时间的价值。成就一个民族精品品牌,至少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第一,文化精粹的传承;第二,精工主义精神;第三,创造精品的人才。在我看来,当代中国还不十分具备这三个要素,因此,要产生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奢侈品牌、民族精品品牌,过程很艰难,但是正因为艰难,才让我们今天有机会坐在一起进行探讨,我们能为这个行业做些什么,唯有合力的形成,才能在逆流中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倾己力为中国精品品牌的复兴进程推波助澜,再次建立中国在世界上精品品牌的“大国印象”。

  下面,我将从这三个方面来仔细探讨一下。

  第一部分,断裂的文化之根

  我们首先从中国文化精粹的传承来谈起。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历史上的中国,曾经是世界奢侈品的制造中心和文化传播中心。我们拥有精妙绝伦的顶级工艺,甚至达到了源于奢华高于奢华的境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衣,重量仅49克,薄如蝉翼,轻如鸿毛。满城汉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由两千多玉片用金丝编缀而成,每块玉片的大小和形状都经过严密设计和精细加工,其工艺之高超、精细,让人叹服。还有我国的丝绸、陶瓷受到欧洲宫廷贵族等各阶层的追捧,甚至兴起了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与西方奢侈品相比,我国同样拥有高超精湛的技艺、稀缺的原材料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但是,当代中国,尤其是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精粹没有被很好地传承下来。如我国五千年沉淀的商道文化精髓,诚信义利,君子爱财取之以道等。晋商曾纵横明清商界500年,一直将“言而信”、“言必信”作为经商原则代代相传。不仅我国传统经典的商道文化未被传承,对精品艺术的极致追求也被丢掉了。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集合了东方哲学、建筑思潮,现在是全球著名的艺术宝库。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不断转型的过程中,各种急功近利的商业投资使得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一夜暴富的浮躁心态。不仅唯发达国家地区的成功经验是从,美国模式、欧洲模式、日本模式,东学一点西学一点,结果不仅没有将国外的成功经验复制到我们的文化基因内,反而丧失了自己的立足之本。中华民族古典文化中不仅糟粕被抛弃了,精华也全部被抛弃了。其次,浮躁的大环境使中国企业向往挣快钱挣猛钱,从而对整体的企业文化、商业发展缺乏长期经营,对需要付出时间、金钱、精力打造的精品兴趣不高。欧洲、美国、日本所产生的精品都是植根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之中,而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精华没有被传承,这唯一结局就是,民族缺乏精品,大量品牌缺乏“根”,沦为一个商业的商标。

  文化之根断裂,缺乏文化传承的当代中国,能够成为民族精品生长的土壤吗?

  第二部分,缺失的“精工主义”思想

  我们再来谈谈精工主义思想。法国奢侈品、德国汽车、日本电器、美国电影等各国的精品代表,这些精品制作工艺追求精细,精益求精,甚至无可挑剔。骨子里都渗透着一种精工主义精神,对产品的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力求完美。

  但同样具备精工主义精神的这些国家,其所制造的精品背后,源动力却不同,它们实际上也代表着不同的思想文化。

  拿欧洲的奢侈品举例,爱马仕的制作工艺向来令人称道,丝巾从设计图稿到完工,包含设计、配色、制版、着手、手工卷边等环节,前后需要的时间超过18个月。制版这道工序的第一步就是对图样的各种颜色进行分解,通常一块普通方巾的制版需要600小时,而复杂的图样可能花费2200小时。虽说制作进度很慢,但却保证了高品质。据说,即使把爱马仕的丝巾放在海水里泡上一年,依然色彩分明。这种品质和工艺带来的是震撼的、刻骨铭心的。再如宾利的真皮座椅是英国顶级工匠全手工缝制的。爱马仕、宾利背后的精工主义精神实际是来源于制造者骨子里的对自己负责、对家族荣耀负责的思想。欧洲奢侈品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特征,都是家族企业,最初都是为皇室贵族服务的,因此对家族荣誉的重视超过一切。他们对产品做工的极致追求本质上是对家族荣耀、尊严的维护。

  美国人对精品的理解就是不断创新,他们认为唯有变者才能生存,创新是唯一的出路。这是美国精工主义的内在精神。看看美国历史上的经济大变革的主要缔造者,你会感到特别吃惊。他们当中有卡车司机、肖像画家、修鞋匠、哈佛大学教授、海员、毒贩子、美发师等。他们想改善生活,想把从前上层社会才能享受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所有人。因此,不断推陈出新,对产品、服务都追求极致,他们的主导思想是要你与他一起改变。

  日本的精工制造在世界上也是很有知名度的。日本的电子产品、汽车为什么那么畅销?为什么“MADEINJAPAN”就代表质量好,就算价格高于同类产品,消费者也会认同?因为日本这个民族有一项过人之处,就是融入血液、渗透到骨子里的精工主义精神。日本人造车非常注重细节,做工非常细致。这种特质的内在动力是对消费者负责。“顾客是上帝”这种客户观念,就是要让顾客放心、安心、舒服地使用产品。只要顾客提出的问题,不管有没有道理,有没依据,都会认真考虑研究,最终落实到产品上。松下幸之助曾说过:“生意是为服务社会而存在的,而服务的报酬就是得到的利润。如果得不到利润,表示对社会的服务不够,因此,只要服务完善,必定会产生利润。”

  美国、日本、欧洲的工艺极尽完美、精湛,都是内部精工主义精神的外在呈现。美国崇尚自由创新,欧洲捍卫家族荣誉,维护自我尊严,日本将顾客尊为上帝。但当代中国,则是以极端“利己主义”为导向,人们都纷纷追求高速度、快回报,产品廉价、粗糙、缺乏设计、品牌模糊,但数量却大的惊人。以规模效益数量取胜的中国企业获得了一种狭隘的满足感。中国人有能力有技术做到精工,但却缺乏依托于民族精粹文化的精工主义的思想,这样的环境下能成就得了世界级的精品品牌吗?

  尽管当下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一些专业的培训机构也应运而生,十分重视培养这个行业的精英人才,如珠宝设计、奢侈品管理等。但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人才还只能称之为初级人才,才刚走出“万里长征第一步”。他们要成长为顶级的精品创造者,还要假以时日,需要一个漫长的锤炼和成长的过程,从经验的积累,人生的阅历,文化的熏陶,到独到的见解和思想的形成……“三代培养一个贵族”,说得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真正的创造精品的人才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悉心培养,而现在,正是人才青黄不接的时代,要创造民族的精品牌实在路漫漫兮修远兮。

  换个角度来想,假使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上述三个要素,拥有了良好的民族文化底蕴并得到很好的传承,举国上下都拥有了精工主义精神和大批的精品创造的人才,我们就一定能打造出世界级的精品品牌吗?

  我们来看组数据。一组来自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最新报告,如今世界奢侈品领军企业中,40%的全球销量基本由中国消费者创造。到2015年,中国将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奢侈品市场。另一组来自《环球奢侈品》杂志的调查。调查显示86%的中国消费者不愿买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奢侈品。另外,贝恩咨询调查显示,2011年中国消费者最想拥有的精品品牌前十位都是国外品牌,前五名被路易威登、香奈儿、古奇、迪奥、阿玛尼占据。

  奢侈品消费总额占据全球市场的28%,这一数字仍将不断上升。但这场盛宴与我们有多大关系?中国精品在市场上有多少机会?即使是同样的工艺、同样的品质、同样的价位,同样的品牌文化,中国的消费者都会优先选择西方品牌。西方奢侈品一直代表高品质、经典、卓越,消费者潜意识已经形成了这种认知,购买只是潜意识的自觉行为。所以攻陷消费者的潜意识,打造中国精品品牌依然任重道远。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就是当代精品品牌面临的困境,这也是中国精品品牌目前的真实写照,一边是成熟的、广阔无边的市场,一边却是消费者根本不买账。我们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会,但也面临着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

  但是,我坚信,障碍在哪里,机会就在哪里。障碍有多少,机会就有多少。我们已经欣喜地看到,中国本土的精品品牌正冉冉崛起,年轻但充满活力,蓬勃发展。我们深切懂得,精品品牌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根本,不断创新,在这场变革的拐点,用同心的力量见证珍贵的高尚理想,因为过程有多艰难,未来就有多辉煌。

  第三部分,精品创造人才的缺乏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最关键的一个要素,就是打造民族精品的人才。

  近代中国,奢侈市场的快速发展也才是近十几年的事,没有市场没有需求的时候,也根本谈不上我们拥有这类精品创造的人才。随着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增加,才产生了众多培养精品人才的机构和组织。但是,培养精品创造的人才绝不是短短几年就能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