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高峰论坛
熊晓鸽精耕细作90后创业项目
2014-12-03 高峰论坛
分享到:

  熊晓鸽似乎在“进”,他对制造下一个互联网巨头抱以强烈期待。又似乎在“退”,他开始对遍地撒网式的投资有所改进,90后创业项目均在走精耕细作的路数。

  熊晓鸽期待在90后创业者中找到一个中国的扎克伯格。在第二天的庆祝会上,熊晓鸽清唱了一首《在路上》,这让在场的90后创业者孙宇晨很感动,他说:“没想到一个大佬能这样。”

  这个娃娃脸,海归出身,男高音可媲美专业水准的风投界大佬对《财经》记者说,到哪座山上唱哪首歌,90后出场了,IDG也该跟着这帮孩子们一起再次创业了。

  IDG其实仍在顶峰。在熊晓鸽的主持下,IDG在第一波互联网创业的浪潮中找到了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季琦、莫天全等,伴随了30多个互联网公司上市,他们中产生了上百个亿级富豪。这样的成绩在中国至今无人能比。

  但这些多数停留在2005年前。最近几年,熊晓鸽归于平静。外界评价他是一个四平八稳,善于谋划的人。他投资的一些项目正在陆续退出,期间也产生一些明星项目,搜房网和91无线,但这些不足以撑起熊晓鸽的野心和抱负。他曾不止一次说,投资一家牛逼公司会有很大快感。

  很快,熊晓鸽全情投入到投资90后的阳光之旅,他再次押上了自己,笃信“敢于豪赌的人总是通吃”。

  疯狂的基因

  稳健和疯狂时常交织出现在熊晓鸽的身上,若是忽略这些,就无法完全理解他。“他永远都对下一段风景感兴趣,哪怕现在,他还在想尽办法往前走。”他身边的人说。

  熊晓鸽出身湖南湘潭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湘潭钢铁厂的一位干部,他15岁就顶替父亲进厂当上了一名电工,这是他儿时的愿望。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熊晓鸽考上了湖南大学英语专业。当时,中东正处于战火纷争时期,新华社记者每天发回的精彩战地报道,让熊晓鸽开始对当记者产生浓厚兴趣。

  为了实现这个理想,毕业后的熊晓鸽不愿留校任教,而是到北京当了英文翻译。经历过两次考研之后,最终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上了中国社科院英语采编专业。

  在社科院,熊晓鸽比以往更加勤奋地写作。他的一位社科院同学回忆,当时,大家手头都紧张,都跑去教英文,来钱快,也轻松,但熊晓鸽一门心思想当记者,又喜欢艺术,就跑去给中国日报写文学艺术方面的稿子。这位老同学回忆称:“那时候他还是个学生,名不正言不顺地跑去采访,经常吃闭门羹。”

  社科院的老同学们十分折服于熊晓鸽身上的那股子理想劲头,在那个人人都力求安稳的年代,熊晓鸽已经显露出和别人不一样之处。

  读研后期,熊晓鸽同学的同学,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周全给熊晓鸽写了一封很短的信:“晓鸽,你快点来美国吧,你这样的人太应该来了。”这几个字让熊晓鸽决定远赴美国波士顿大学继续求学。

  到了美国之后,熊晓鸽一边靠装自行车挣生活费,一边日夜学习,八个月拿下波士顿大学传播学硕士学位。勤奋的求学生涯并未就此打住,在导师的帮助下,熊晓鸽又跑到以培养外交精英知名的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熊晓鸽在美国卡纳斯出版集团当上记者,已经是1988年的事情了。他的采访阵地不在战场,而在美国硅谷,他不报道战争,却认识了很多硅谷创业精英。

  回想起那段求学时光,熊晓鸽突然有点自嘲,他直起身子说,“我的美国大学教授说我是一个doer,是个干事的人,但我明明是一个内心疯狂的人。”

  熊晓鸽一路从湖南的工厂跑到了美国,完成了人生的多次转型。这让他的父亲非常不理解,父亲的每一步都要求安稳,而他却越折腾越远。父子俩唯一一次达成共识的是,1991年熊晓鸽说想回国发展,那次他父亲非常高兴地附议了。

  1991年,当时在美国新闻界已经崭露头角的记者熊晓鸽和IDG创始人麦戈文进行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对赌:到中国创办IDG投资公司,从事信息服务与风险投资。麦戈文给他1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和一个中国市场,他则押上自己。

  熊晓鸽的一位老同学回忆,回国后,熊晓鸽在深圳找了一堆老同学吃饭,请他们帮忙寻找投资机会,但座上没人知道什么叫风险投资,也没人相信。在场的同学大多这样认为:我们月工资只有120块钱,他说他有1000万美元,我办公司他出钱,他还占小股,不是骗子,也跟骗子差不多了。

  当时,周全已经被熊晓鸽说服回国一起创业。两个人到处普及什么叫风险投资,也有人欢迎他们,都希望从“傻子”那里搞点钱来花花。熊晓鸽和周全,就是那两个“傻子”。

  在此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熊晓鸽的IDG中国公司虽然投资不少项目,但在投资收益上几乎颗粒无收。不过,这段时间里熊晓鸽找到了七个合伙人,从多年好友周全的加盟,到章苏阳、林栋梁、杨飞,再到后来的王功权、王树和1999年加入的过以宏、李建光,从而建立了九大金刚的黄金阵容。

  这九个人最初分布在各个行业,没有任何VC经验,加入IDG也多半出于偶然,但日后都成为大人物。熊晓鸽认为,他们唯一的共通之处是对VC前景有着不为常人所理解的激情和疯狂,以及相互之间的相惜和共鸣。

  IDG在早期有很多堪称经典的项目。这些名单包括了当时已经消耗完第一笔天使融资,靠10万美元桥式贷款艰难度日的张朝阳;拿着改了六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还没找到一分钱的马化腾;以及2000年初到处寻找A轮融资的李彦宏。

  在风险投资大批进入TMT行业的2005年之前,IDG占尽先机,“该投的都投了”。熊晓鸽当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遇见巨头的几率很高”。

  为了分散风险,九个合伙人决定广收薄种,单个项目资金一般控制在百万之内,一共投了大概四五百个项目。当时,这样的策略是合适的。

  虽然最后死掉了二三百个,但随着百度、腾讯和搜狐等公司上市,以及易趣、搜房等公司的股权转让,IDG开始获得了极大回报。仅百度的投资,就为IDG带来了超过1亿美元的回报。

  IDG统计数据显示,第一只基金从1993年开始,到2003年为止,年均回报率是36%;第二只基金是从1999年开始的,回报率超过40%,而到2006年底,IDG共在中国投资不到2亿美元,回报已经达到10多亿美元。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微信第三方发展要“轻C重B” 下一篇:《红楼梦》里的职场生存之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