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高峰论坛
可口可乐经营秘诀:把汽水做成商业帝国
2014-10-14 高峰论坛
分享到:

  1885年,一个医生偶然调配出了一种"药水",并在药店内销售,用于缓解头痛,他没有想到这种"药水"受到"患者"的强烈欢迎,一时间供不应求。这名大胆的医生决定开一家制造厂,专门生产这种" 药水",并为它起了个名字---可口可乐。120多年过去,现在没人把它当药水,但它已经销往全球200多个国家,比联合国成员国还多,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都能买到,每天有数以亿计的人喝下这种红黑色饮料,"可口可乐"这个词现已成为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词汇,仅次于"OK"。在一个多世纪的风雨中,可口可乐做了什么,竟然能把汽水做成一家全球性的商业帝国和资本主义的代名词?

  任何专家的研究分析都不及可口可乐内部人士的解读。现在,终于有一位可口可乐公司的人决定书写这段传奇,这个人就是可口可乐公司第12任董事长---内维尔·伊斯德尔。这个生于英国北爱尔兰、长于非洲赞比亚、在可口可乐服务40多年、引领可口可乐全球化征途的企业大亨,将他对可口可乐历史、品牌、文化、经营的思考,全部融入了这本《可口可乐的征服》。

  这是一本商业图书,但不是一本简单讲述可口可乐经营秘诀的经管书,因为可口可乐已经不仅是一家公司,它的全球扩张之路与政治格局、现代历史、资本主义文化息息相关。

  20世纪60年代,内维尔·伊斯德尔在非洲赞比亚加入可口可乐公司,那正是非洲各国脱离西方国家的殖民、争取独立的时期,也是民权运动、反种族歧视如火如荼的年代。据《可口可乐的征服》记载,当时的可口可乐公司支持非洲人民的运动,甚至为此不惜从非洲几个国家的市场中撤出。柏林墙倒塌之后,可口可乐又在第一时间将他们的饮料运往东德销售。苏联解体前,可口可乐的广告牌已经伫立在莫斯科普希金广场,购买这种资本主义饮料的顾客排出上千米的队伍。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他们是如何与前苏联官员谈判的,谈判涉及意识形态分歧、法律壁垒、文化障碍,简直就像两个国家首脑在开峰会。当这个耗时15个月、修改31次的协议最终达成时,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

  可口可乐几乎就是美国的象征,也是美国政治的风向标。当20世纪60年代阿拉伯联盟与以色列兵戎相见时,可口可乐被逐出了阿拉伯国家;戴维营协议签署后,可口可乐又迅速重返埃及。东欧剧变时,可口可乐更是美国的先锋,在罗马尼亚、波兰等地建立起一个又一个装瓶厂,在这些国家新的经济法律制定前就已经开始生产。

  当今,许多文章书籍都在探讨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值得一提的是,就跨国公司面临的挑战来说,现在人们的界定范围还是窄了一些。伊斯德尔是在南非上的大学,按所学专业应该做一名社会福利工作者,但最终选择了经商。他认为在今天的世界里企业应该与政府和非营利性公益和慈善组织共同努力,以一种三车道的方式把社会公益事业和经商两个领域结合起来,一起营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创造更清洁的环境,消除贫困和疾病。他把这称之为联动式资本主义联动式资本主义(Connected Capitalism)。

  如今,可口可乐已经成为一个资产上千亿的商业帝国,旗下拥有一支七万员工组成的强大团队,他们在全球"攻城略地",占据了软饮料市场半壁江山。他们依靠资本的力量,成为"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的先锋,可口可乐扩张的历史几乎与美国势力和资本主义文化同步。

  《可口可乐的征服》表面上讲的是一家公司如何全球化经营的秘诀,实际上有更深层次的内涵。这是一本"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著作,营销业者可以看到可口可乐的营销案例;职业经理人可以看到如何在强悍的董事会压力下工作;企业高管可以看到管理、经营的智慧,而文化学者可以从中看到更深的秘密。

  此文来源于《企业界》,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游金地。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游金地视野】火车票适用于“拉姆齐定价” 下一篇:品牌经营面面观:你真的知道熊本熊为何爆红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