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时代,台湾中小型企业该如何摆脱闷经济?国际大数据权威麦尔旬伯格教授亲下处方:企业老闆需改变传统行销思维,善用小的规模和代工的特性搭上数据力的运用加以升级转型,否则五年内将失去竞争力与世界脱轨。
由《30》杂誌及《哈佛商业评论》全球繁体中文版共主办的「数据力决策论坛:大数据落地?竞争新思维」邀请大数据领域专家教授(Viktor Mayer-Schonberger)和Migo执行长陈杰豪一同探讨大数据如何改变全球商业环境,并针对台湾企业提出扭转运作思维、行销策略的因应之策。
自数位革命后类比资讯被数位格式取代,人类所有的数位足迹都得以被记录并保存,因此我们无形之中累积成为海量的数据资料库。而大数据之所以有价值,全是因为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并透过重複使用被运用在不同的领域。例如:特斯拉汽车公司为了解决充电站设立和交通的问题因此拥有庞大的资料库,但这些数据却能用不同的角度不断地被使用,这使得特斯拉不但是汽车公司同时也是数据平台。
传统的先产再销 可能不再适用
麦尔荀伯格表示,过往我们总是先提出假设,再从茫茫数据中找寻符合问题的答案,但若提出的并非最準确的问题,那便无法对症下药。他认为,正因为数据库庞大,企业能根据资料提出各式不同且精密的问题,也因此量产碰运气的产销方式能够转为少量多样且精準快速的模式。
去年与签署「大数据应用合作伙伴」的Migo执行长陈杰豪认为,只要坚守锁定短期目标、快速建立人材团队、设立评效基準等 整理海量数据的程序,并与客户端维持利他无我的合作关係,便能善用数据力为企业成功提出、改善问题。
无资料库 台湾中小型企业是否失去竞争力?
麦尔荀伯格指出,规模小并不是问题,反而能针对人类善变的特质,巧用「小」的特性不断蒐集做研究,并快速的变换策略。反观大公司,即便拥有再多的数据,若不知变通也只是坐在黄金上毫无收益。
而企业型态多为与国外厂商合作的代工承包商,通常并无自己的数据也无取得数据的管道又该如何是好?
麦尔荀伯格认为,承包商与製造商的买卖关係不应再只具限于金钱的流通,而必须将资讯数据的分享涵盖在内。若数据由製造商垄断,承包商无法得知自家组件的应用则会沦为没有附加价值也无法创新的代工厂在供应链中与外界脱节。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