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高峰论坛
李稻葵:人民币国际化与发展模式变革
2013-10-25 高峰论坛
分享到:

  李稻葵:尊敬的李会长,尊敬的马利克教授,各位企业家来宾大家上午好!

  非常非常荣幸被《经理人》杂志邀请来,与大家交流一些对经济形势的一些看法。刚才马利克教授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演讲,我们还要共同的向他讨教。

  我们的组织方非常能干,非常积极,不仅给李会长整理了非常好的发言稿,而且给我的发言安排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题目。今天我自己想讲的话题跟这个题目不完全一致,我想诸位企业家朋友们最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人民币国际化,你们最关心的问题是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们的企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什么样的挑战,这些恐怕是你们想知道的。

  所以我今天的发言的主题就是在金融危机爆发两年之后,未来10年我们的企业家面临什么样的挑战。这是我想讲的主要话题,为了探讨这个话题我们有必要从国际形势开始讨论,有必要非常简单的回顾一下过去两年金融危机的历程,有必要展望一下未来10年国际大环境。首先我想谈一下我对金融危机的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在我看来这场金融危机可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苏联和前东欧体系爆发之后对整个世界格局最有影响的事件。它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当前发展速度的下降,它的影响恐怕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不断改变经济、金融乃至政治的格局。

  这么一个金融危机,和13年前爆发在韩国的危机不同,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危机就是爆发在私人部门的资产负债表的危机,这个就决定了金融危机在短短几个月之内经过了发达国家自身的营救的情况下,短期内、系统性的崩溃得到了遏制,因为它是一个发达国家私人部门的危机。而发达国家到今天为止仍然控制着发行权。正是因为国家信用没有破产,就使得这些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短短三个月之内采取了应对措施。尤其是大规模印发了钞票,所以系统性的风险很快的就遏制住了。这个和亚洲金融危机完全不同,因为亚洲完全是外汇储备的危机,这场危机又是爆发为外围的危机。西方国家认为欧洲和美国,包括英国是核心的国家,而其他的国家、韩国也好,俄罗斯也好属于外围国家。这个他们不管,所以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过去两年以来,金融市场的风波短期内得到了遏制,三个月基本搞定,到2009年初系统性风险就基本遏制住了。当时我就讲这场危机从狭义上讲不可能拖很长时间。2009年全球的股市平均涨了25%以上,因为流动性迅速的扩张,这也是为什么在2009年三季度主要的发达国家走出了经济衰退。但是这种印钞票式的方式不能解决应对之本,这么一场运作不能够改变发达国家增长力基本的格局。

  我们看到金融危机爆发了两年了,尽管经济稳定,尽管高盛等公司赚了大钱,但是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各个国家的财政情况不断恶化,因为他们是用国家的财政做后盾应对金融危机的。所以发达国家在未来5到10年很难走出一条比较快的道路,失业率也比较难下降。因为它出现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就是发达国家由于在10几年前的技术进步运用了大量的信息化设备,使得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得今天的发达国家大企业不愿意雇人,而愿意买机器和设备,用这个方式替代雇人。这就是发达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非常非常基本,严峻的社会挑战。

  未来5年到10年,发达国家可能很难有一个比较快的增长,世界的希望在哪里?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真正的吸取了教训,进行了改革。像印度、巴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的蓬勃发展,这些国家政治上稳定,所以未来10年在我看来是一个新兴国家蓬勃发展的10年。是一个通胀还可能起来,还可能高居不下的10年。整个全球的经济结构、货币体系在不断演变的10年,这么一个经济环境对于我们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经济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了,使得我们面临复杂的形势。第二个是发达国家正在反思全球化,在他们看来全球化并没有带来当初想象的那么多的好处。全球化固然使得他们一些大企业获得了盈利,但是又带来了一些失业的问题。所以他们也进行各种各样的汇率的指责,发出这种职责,大背景就是在反思全球化,大背景就是他们发现全世界突然冒出来几十亿贫困的人口正在发展,各种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对于发达国家现有的企业市场秩序、市场格局带来了冲击。

  所以未来10年针对中国的、印度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会不断上升,针对人民币的货币的压力将会不断出现,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所以我们国家如果要走过去20年那样的依赖外需的发展道路是走不通了。我们面临压力。

  第二个挑战,以北欧、英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发达国家在担忧另外一件事情,他们担忧气侯的变化。因为这批国家从北欧到英国,到西欧的主要国家,他们的发展包括工业化,包括市场化得益于得天独厚的气侯环境。欧洲是一个风水宝地,农业很早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之后产生了工业文明,但是他们担心气侯是不是变暖了。因此在这些国家,他们10年前就提出了要减碳。因为全球范围内的节能减排已经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什么是意识形态,是一种宗教、一种信仰。这个价值观念——全球应该减碳已经上升为国家的主流意识,逐渐成为全球的意识形态。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发展毫无疑问提出了挑战,我们也必须走出一条低碳的发展道路。

  我们必须改变,至少三个挑战我们必须要出色的应对,第一个从依赖外部市场转向依靠内地发展的大国发展战略。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相对非常贫穷的,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的大国经济。我们不是日本,我们今天的中国不是1985年的日本,不是一个完全依赖外需的国家。我们不会完全考虑外部的压力而升值,今天的中国也不是20年前的韩国,我们是大国经济,我们仍然有相对非常落后的地区。像西北地区、云南贵州。还有一些没有脱贫的人口,这是我们提升的重大潜力。必须尽快提升内需,这些方面我们过去两年应该说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我们的外贸顺差已经下降到今年3%左右,甚至3%以下。不要只盯着人民币问题,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无非就是一个结构调整的工具,我们的外贸顺差已经下降了,这件事情一定要向全世界的政治家们,学者们,关心我们的人讲清楚,这是提升内需的重大挑战。这一点我是有相当信心的,我们今天的城市化水平按照官方的统计只有47%,这个数据远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比例,而且我们47%的城市化比例还是带水分的,还是包括了进城打工的外地工人,我们这个潜力非常大,城市化的文章如果做好会引领我们未来10年甚至20年的发展。

  第二个就是要缓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矛盾凝聚改革的共识,今天的中国并不是不想改革。不改革我们的很多体制还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非做不行,但是关键的关键是今天的改革比过去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复杂,其中在我看来一个非常重大的社会矛盾就是住房问题,房地产问题。房地产的价格已经涨了非常高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大部分百姓所能支付的能力,而且很多地方还有上涨趋势。这样一个房价毫无疑问让我们的社会变得观点不同,利益不同,让我们的年轻人变得非常焦虑,它本质是一个社会问题。房地产价格高涨妨碍了我们城市化的进程,这么高的房价是消费了我们未来经济发展的午餐。这么高的房价让我们地区政府很高兴,获得了土地出让的费用。北京、上海很多地区由于房价太高,我们很难吸引到高技术的人才。房价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影响我们竞争力的问题。这点我观察我们的国家领导看得是非常非常清楚的。

  我们的总书记前几天作了一个报告,第一是节能减排,他花了很多篇幅说到房地产的调控不能减弱。所以我们国家领导人已经清楚的认识到这个房价的重要性,症结就是地区财政的格局要改革。地区财政不搞土地出让怎么办?房地产价格降了以后土地怎么拍卖,土地拍不出去怎么搞发展,所以还是要在改革上下工夫,还是要在公共财政的改革上下工夫。包括控制二套房和三套房都是有必须的,但是只治标不治本。

  第三个是绿色发展,刚刚我谈到西方国家现在已经把绿色环保变成了一个意识形态,已经超越了一个运动的范畴,意识形态进入了思想领域。这个完全应该转变为中国发展的重大机遇。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如果我们中国经济能够在节能减碳方面作出一些表率的话,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之内真正树立起中国发展模式的合理性,我们才能真正站在全球告诉大家中国的发展具有全球的借鉴意义。非洲等一些贫穷的国家可以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

  我们推行的30年的还是相当有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是可以纳入绿色环保的计划之中的。我们的邻国实行不了计划生育政策,由于我们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在过去30年我们少生了3亿人口。这是一个对全球的贡献,我们少生了3亿人口,每个人口至少能活70岁,这个就是低碳。我们应该向全世界有良心的政治家们、学者们进行解释。

  在这么一个大背景下,我们的中小企业有什么发展机遇呢?我相信发展的空间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的发展不能跟1985年的日本,也不能跟1990年的韩国进行比较,我们的发展潜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尽管我们不会去追求纯粹的发展速度,我相信中国经济仍然有一个比较快的发展前景。我们的中小企业家们应该怎么做呢?我看应该是三件大事。第一件就是国家在提升内需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企业做好做大。四川、广州这些地区经济能力蓬勃发展,这些城市也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一大批二线城市的经济体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中小企业可能应该重新布局,抓住内地市场。包括把一些出口的行业转向内地市场,有一些企业家告诉我们现在搞内销比出口的利益还要高。这是第一件事情,我想大家应该共同抓住,在提升内需的过程中还有一件事情也值得我们关注。

  就是应该向两头延伸,传统的制造业向两头延伸,尤其是向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