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通的“理性算计”
政治人物有政治算计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是,这些政治算计水平是高是低,就可能因人而异了。由两岸统合学会主办的“台北会谈”2012年12月10日在台北登场,与会的两岸重量级学者不约而同地对“一个中国”认同问题展开言词交锋,由于这是中共十八大之后首次有大陆涉台高层官员和众多对台研究学者在台湾出席的与台湾蓝绿学者同时互动的活动,加上谈论话题十分敏感,因此,备受两岸媒体和相关人士关注。
两岸学者交流已与时俱进
两岸政治学者交流已有20多年历史,无论是过去的蓝营学者与大陆学者交流,还是现在的蓝绿学者齐聚一起与大陆对台学者交流,一个明显的转变是:过去唇枪舌剑的交流场面,现在变得越来越理性了;过去争吵到脸红脖子粗的观点,现在也变得越来越包容了。这可能与两岸交流日益深入有关,也可能与彼此接触不断增加有关。但是,并不表示在新的交流模式下没有政治算计。
民进党智库型学者、也曾是扁朝时代主导台湾对大陆政策的官员陈明通教授在会上就表示,近年“中国”的代表性渐渐由“中华民国”转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自然转淡。陈明通说,所谓“认同”是“感性范畴”,但感情背后仍是“理性算计”,大陆要强化彼此认同,关键在于建立“价值”,大陆方面要“让人家觉得认同是划算的”。陈明通又举例说,现在已有在台湾读大学的陆生选上了学生会会长,表明大陆青年已参加了台湾的“民主”;另一件事是:“台湾政治学会”会长也到台湾的另一个组织“中国政治学会”竞选,并且竞选上了会长。更主要的是,“台湾政治学会”并不是从“中国政治学会”独立出来的,但两者彼此互起激励作用,各自努力,也互相合作。陈明通甚至提出,希望大陆可以向台湾开放选举,“让台湾人去选中国国家主席”。
陈明通绕来绕去到底想表达什么?又想达到什么目的?暗藏着哪些政治算计?陈明通说,两岸要透过交流,坐在一起共同取得和平,但并非“谁隶属谁”的关系。台湾不是“去中国化”,而是“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至于“一个中国”的认同,以后可以再讨论。
两岸交流改变着台湾的认同趋向
若以陈明通之前在扁政府时代的政治属性,观察其以上“政治认同”论述,则必然跌入诡辩般的“台式民主”窠臼。但在今天的马政府时代,两岸交流日趋稳定发展、“异中求同”的态势也十分明显,缩小两岸政治分歧的脚步也在不断迈进。通过“台北会谈”上“一个中国”认定上的讨论和逻辑辩证,凸显岛内部分学者对大陆民主化演变的期许和参与或为陈明通的弦外之音,证明了大部分台湾民众已然默许对“台湾认同”与对“中国认同”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连性质,“文化认同”如与“政治认同”脱节,也就与生活经验的认同脱节。这种务实的“理性算计”间接带出了民进党智囊在两岸交流大背景下的无奈与务实,由此也可看出,若把“台湾认同”与“中国认同”放在更长远的时空背景做“理性分析”,无论陈明通等人进行怎样的“理性算计”,何尝不可视为台湾“主流民意”演变趋势的另层涵义?
周志怀一语道破陈明通“理性算计”天机
至于什么才是陈明通所说的“理性算计”?与会学者皆未有进一步阐述,陈明通也未对此多加说明。但就台湾社会“民主化演变”的过程以及基于岛内“选举”所形成的政治角力与对抗的现况来看,无论是社会的投机性,还是台湾政治人物善变的心理和务实的表现,不论是“去中国化”还是“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化”观点的喧嚣,随着两岸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全面发展,势必潜移默化地影响或冲击着台湾的“分离思想”和主流民意演变。
针对陈明通表达的“让台湾人去选大陆国家主席”的说法,与会的大陆学者周志怀当场就明确表示“很好”和“欢迎”。周志怀甚至说,这让他改变了对陈明通既有的台独印象,对陈明通潜藏的“统一意识”表示赞赏。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这个方法,帮你轻松戒掉手机瘾
每一次拿起手机,本来只是想查个快递,或者看个天气,但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就会去看别的东西,不知不觉就玩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白白浪费的时间,事情快递又没有查成。怎么样才能停止被手机瓜分我们的时间精力,戒掉「手机瘾」呢?在纽约时报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中曾提到,手机中的…...
[详情]
光庭科技苏晓聪:自动驾驶中,产品才是我们的核心
文 | 彭赛琼来自新智驾(AI-Drive)的报道在自动驾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头部企业的经验和数据,外界无从而知。这种状况树立起了一道门槛,有的公司保持观望,有的公司则急流勇进。光庭科技就属于急流勇进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