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网友爆料,青岛人曾经非常钟爱的901可能即将关闭,特意去搜了下资料,才知道电视台已经有播报901的事情,今日的即墨路市场空空荡荡。据业户表示听说有个人要承包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并对市场进行**阔斧的改造,还要清走所有的业户。
消息一出,不少老青岛们炸开了锅,办公室里的青岛土著们中午嘴巴就没停下的再说关于901的记忆。看来青岛人对这个地方绝对感情深厚,某同事更是表示有浓浓的901情怀!!抹不开!!
901的前世今生
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位于市场三路901人防工程(青岛市地下中心商业街)内。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的前身是旧家具、旧自行车市场,后来入室,这里就变成了一个神奇的地方!日用百货,儿童玩具,生活用品,什么都有!
那些年我们逛过的901、
小时候觉得901就是个破烂市
但是渐渐地
它成了国际化的大ShoppingMall
从驴牌到GUCCI、纪梵希、香奈儿
国际大牌就算专柜没有这儿都能买到
这,是一个神奇的商场!
从一楼到负二
从毛绒到电动
这里只有你想不到的玩具没有你买不到的
从衣服到拖鞋
从内到外
从肚兜到大妈装
一辈子的衣服这儿都能买到
珍珠翡翠珠宝
那些年谁还没去买过PO珍珠
听说歪果仁很稀饭来这里搜【特产】
即使青岛那些年还没有UGG的专柜
901早已U家遍布
所以真没有你买不到的
我们去901不只为了货更是为了吃!
小吃波士顿
老板是韩国人,是一份儿炒年糕一份儿米肠一份儿鱼板足够撑一顿午饭,还有他家的冷面绝壁青岛前三!汤底都是果汁做的,酸酸甜甜,面很劲道,口水都要下来了!!!
小吃即墨路无名炸串从室外小推车做成了室内大橱柜,种类也是应有尽有,几乎每次去都要排队,跟不用说周六周天了,很火爆!
网传青岛901将关闭,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之往事
特色邹家扒鸡在901斜对面,超级有历史的店,扒鸡味道很特别!不过还是推荐鸡汁辣豆腐,带着一股扒鸡味儿,辣的还很鲜爽~
绝
了五子烤肉青岛最好的烤肉,串都在2块左右,是传统的炭烤。五子家靠近九中,很好找的。夏天都坐在门口哈啤酒吃烤肉,这才是老青岛的夜生活嘛!
回忆夫妻寿司寿司里面的馅料很足。多一样东西加1元有肉松,鳗鱼,鱼子酱,牛肉块,蛋黄。便宜好吃!
火爆港饮港饮可以说是从901发迹,丝袜奶茶使用真奶和茶冲出来的,5快一杯便宜CRY。水果沙冰全都是用超大快的新鲜水果打出来的,夏天路过就想来一杯!九中孩子绝对有感!
麻友回复
@林小臭滴麻麻
嗯~算是情窦初开时的回忆吧~~~~~
小时候没钱,就和几个闺蜜+几个哥们(别问我他们的身份,问了我也不说!)一起坐公交车,我家212,1块钱就过去了!吃喝玩乐的集散地!2楼买鞋和包,1楼买化妆品,记得负一层的衣服新潮一些,负二有两三家牛仔裤卖的超好,还去楼下修个指甲,这个可能是刚上班的时候~吃饭要不就在对面吃个炸串,要不就去四方路吃马家拉面和秦晋,下午的时候再一起去中山商城!
当年觉得中山商城的衣服高大上,只是看看,买不起~~~~~~
还有,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在901开家店铺,卖衣服。。。。
艾玛~一眨眼,过去了10几20年了,为人母了,901竟然退出历史的舞台~
今天,注定是个回忆的日子!
@92简单の爱
我知道那里可以买到驴包,我好多同事去买,当然是假的,但是背出来一样,记不记得那年烂大街的那个驴包?901是个神奇的地方
@此曼是吃货
901的衣服确实很多,不过特别一点的确实不大多,我看很多小嫚都自己开店,大部分是淘宝微商一起,加上实体店来点人,效益应该不错。为什么要取消呢,听说那边有家寂寞土豆丝很出名,到现在我还没去吃过呢,求指点路线。
@暖心人Sunshine
我上次去买东西,看好一条裤子,心理预计100左右我就拿着吧,问了下老板说700,进口的,我直接撤了,感觉里面好乱哦
@youyouchen1985
901买东西就是狂砍价,从要砍,从脚砍!!!
@callme晴子作为一个九中来的,别说什么情怀,绝对901才是母校好么!(校长你别打我)
超级无敌喜欢吃901的筋饼卷菜,尤其是加了卤蛋的绵密又有嚼劲,看着它从三块涨到五块,尼玛我的cup一直停留在那!
小编带您回忆一下我们“901”的发家史~
1980.11:到即墨路买新衣
1980年11月,被誉为“小商品王国”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开业,主要经营草编制品、苏杭织锦面料、服装、小百货、皮革制品等。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应俱全的商品,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在岛城市民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这里,保留着许多青岛人忙年时到这里买过年衣服的新年记忆。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不仅活跃了整个西部城区的经济,也让许多商人掘到了白手起家的第一桶金。
自发小摊贩聚集即墨路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已处于计划经济末期,物资依然极为贫乏。此时的即墨路是一个卖旧家具、旧自行车的自发市场,一些有商业头脑的人开始在这里活跃起来,他们徘徊在即墨路两侧,向人们兜售自行车票、电视机票等购物票。
1980年,国家已经开始放开对市场买卖的限制,并开始号召各地办市场,政府开始管理已经比较出名的即墨路,把所有在路边做生意的人登记在册,并颁发了营业执照。
上海新款式一周到青岛
一直在潍坊老家贩卖自行车座套的冷延乐两手空空来闯青岛,看到政府为即墨路小商贩颁发营业执照并统一管理后,他瞅准了这个机会,便在即墨路买下了一个摊位,“一开始我卖劳保用品,在两棵树中间挂一根绳,就算是摊位。每天用车把货推来,晚上再推着回去。”后来,冷延乐开始做贩卖箱包和服饰的生意,当时箱包和流行服饰比较紧俏,冷延乐就从上海进货,销售最流行的款式。“电视上流行的服饰,一星期就能到青岛,上海有什么新款式,3天之内就能到各个小摊。”
到上海进货都买底层票
由于当时交通工具不发达,摊主们到外地进货非常辛苦。到上海一般都是坐船去,买底层票。“天气热时,船舱里的温度有37℃,根本就睡不着;船上饭又贵,我们都带着那种煮干的面条,饿了用水泡着吃。”这种吃苦劲和灵活的经营方式让冷延乐攒下了第一桶金。而一些早就想经商的人更是纷纷涌入这个地段,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在即墨路经营的商家从十多家发展到了几百家,经营范围也不再只限于即墨路,连周围的李村路、沧口路都布满了商户,市北工商局给每个商户都划定了一米宽的经营范围。
六百米市场能逛上半天
第一次有市场的青岛沸腾了,大家纷纷到这个市场上看看新鲜,买点生活用品。1982年,当时的市北区政府为即墨路市场搭建了一连串的大棚子,市场商户再也不用担心阴雨天无法营业了,这个市场也因此变得异常繁荣,几百米的大棚内商户林立,而购物的人更是摩肩接踵。“五六百米的市场,走一趟就要回家好好歇歇,因为太拥挤了,东西也多,一逛就能逛上半天。”冷延乐说,较早入驻的冷延乐的生意开始蒸蒸日上,还有更多的商户打算进入这个市场经营,但市场用地已经满员,一些商户走后门、找关系,千方百计地争取能进入市场经营。
成为中国三大市场之一
1984年,青岛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上沙发、草编、电视机、针线等一应俱全,新人结婚买东西必须去即墨路小商品市场。此时,即墨路小商品市场已经和武汉的汉正街、沈阳的五爱街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市场,名声都传到了国外,提起中国很多人就能联想到青岛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许多人慕名而来,这也是市场里为什么每天都有不少外国人的原因。
1997年即墨路市场退路进市后,从市场刚创建时就开始做箱包生意的冷延乐也搬进了新商场。此时,他已经在市场内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只要懂经营,这是个只赚不赔的地方。”冷延乐说,他经营了这么多年,已经攒下了上千万的资产,房子、车子、家庭……冷延乐在即墨路市场内实现了他一个又一个的人生目标。
相关链接
退路进室还用老招牌
1997年10月18日,经营了十七年的小商品市场结束了它的“马路生涯”,市北区政府在聊城路附近新建了占地1.48万平方米的新商城,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退路进室。“把道路让出来,现在的交通就减少了很大的负担,把马路边上的市场搬进商场,经营更加安全、规范。”市场管理所的张福寿所长介绍。
虽然搬离即墨路,“即墨路”这一响当当的招牌被保留下来。新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由上下四层商场组成,商户数接近两千。囊括服装、草编、工艺品、小百货、箱包、鞋帽、珍珠、钟表等九大类经营行市。并设有中央空调、消防监控、客货电梯等等辅助设施。历史悠久的小商品市场,走进了现代化的大商场。
目前,小商品市场已捎带建立起了自己的商业圈,南到胶州路、西到中山路、北到馆陶路、东到黄台路,商业圈涉及商业门类更是广泛,将整个西部城区带活了。(记者宋新华)
即墨路小市场当年的火爆场面
青岛最早淘金者从即墨路暴富
说起上世纪80年代末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场,不少市民脑海中是户外大棚、人多拥挤的印象,可对于46岁的郑海平来说,这里是她人生转折的福地,也是搏战商海的起步之所。作为青岛最早一批“淘金者”,郑海平从皮鞋做到餐饮,更是最早一批选择在云霄路开海鲜饭店的人。从小摊到大店,郑海平与这个城市一起经历了商业从起步到繁盛的岁月。
摆起小摊,啃火烧去进货
1988年年底,两人在即墨路相中了一个摊位,当时的即墨路还是户外大棚,每到周末人山人海,就像是摆在中山路上的李村大集。由于郑海平做过皮鞋,两人也将首个项目放在了零售和批发皮鞋上。
起初他们跟着朋友到广州进货,为了省钱,他们购买了低价硬座票,从青岛到广州要二十多个小时,买不到坐票两人就在座位底下休息。进货之前背着硬面火烧,带着点咸菜,一路应付三餐。“到了广州以后我们俩入住旅馆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咸菜掏出来,用风扇吹吹,这样不容易坏,回来以后还能再吃。”
来回跑了四五趟,门路渐渐摸清了,两人在即墨路的摊也越干越大。当时郑海平每天9时出摊,从邻居家把七八箱皮鞋推到摊位上,之后一双双摆在架子上,来了顾客忙着招呼,没有顾客也不能懈怠,防止小偷趁机偷鞋,“紧张”的情绪一直持续到下午5时。收摊后她再把鞋一双双摆进鞋盒,放到车子上推回邻居家。这样的日子风雨无阻,遇到大冷天,原本穿38码鞋的她套上41码的军靴,里面穿上两双袜子,上身羽绒服外再套着军大衣,“就像爱斯基摩人”一样。
1993年郑海平怀孕即将临盆,上午10时她还在摆地摊,11时有了反应,她立即跑到医院,半个小时后儿子顺利降生。
没进工厂,成卖衬衫“冠军”
1988年郑海平和母亲都在一家皮鞋厂工作,当时只有19岁的她在师傅眼中是个不折不扣的皮孩子,爱听歌,好动,不愿意干活,效率太低……后来皮鞋厂要合并,都以为郑海平要接替母亲继续干下去,可谁知合并以后年龄较小的她反而被“劝退”了。“这在当时是件大事,很丢人,妈妈在厂里都没法干活了,我当时也很后悔,一开始觉得在工厂干虽然没太大意思,但总还是有收入,结果被劝退,一下子就蒙了。”为了躲避父亲的责骂,郑海平躲到王哥庄的外婆家,一躲就是半个月。
在朋友的介绍下,郑海平在中山路的一家小店里卖衬衫,在销售过程中,郑海平十分享受与人交流的感觉,她说自己的推销潜质被开发了出来。当时的衣服并非追求个性,而是大家都一样,“穿同款衬衫就会觉得很洋气。”凭借自己的口才,郑某上班不久就卖出了第一件衬衣,挣到27元,对于当时月工资只有40多元的她来说,“感觉距离成为万元户并不远了。”
郑海平每月的销售量都排第一,由于业绩突出,老板还给他送了“大奖”:工资从40元涨到180元,还管一顿中午饭。在站柜台期间,郑海平与丈夫结缘,自己做老板的念头在这对夫妇心中萌生。
投身餐饮,成云霄路“元老”
这种奔波忙碌的日子一直持续了10年,郑海平和丈夫也渐渐从小摊主变成小老板,郑海平更是从广州买了一件带毛皮衣,中山路街头一穿,回头率不亚于现在的美女超短裙。
1998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场进行改造,拆掉大棚,所有摊点要入室,当时郑海平有种预感,室内销售肯定不及室外,还没来得及决定是否继续干,“断鞋事件”让郑海平走上风口浪尖。那时她从广州进了一批新货,南方地区温度高,所以厂家制作的鞋底较硬,可这些鞋到了北方,冬天难以“生存”,不少顾客带着断裂的鞋底找郑海平更换。这次事件让她损失惨重,她也就此放弃了皮鞋行业,在弟弟的介绍下,准备投身餐饮。
一次无意间经过云霄路时,郑海平被其中一家店面吸引:落地窗,面积大,价格低,“第一眼就看中了,立即付钱买了下来。”这里也就是现在郑海平的海鲜鱼码头饭店。
饭店很快开业,可在当时云霄路还十分荒凉,鲜有人光顾,而郑海平也许是做惯了老板,饭店慢慢有了人气,郑海平也决定用海鲜打出自己的名声。为了确保海鲜质量,郑海平和饭店伙计经常跑到澳门路进货。“当时那里还是个船厂,船厂附近停靠了很多小船,每天销售各种新鲜的海鲜。”慢慢的,饭店有了回头客。
和客源一起增长的,还有云霄路的人气,其他海鲜店也都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现在云霄路已经有上百家饭店了,我们应该算是‘元老’了。”
即墨路小摊“摆”出不少大老板
奔波闯荡了20多年,郑海平说自己现在有些“闯不动”了,这几年面积小、易复制,连锁型饭店越来越多,新的餐饮形式让郑海平这名前辈“自叹不如”,“我们还在守家底子,人家在不停地开拓市场。”不过与多年前不服输的性格相比,她说现在的自己更加“随遇而安”。“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和当初在即墨路摆摊有关,你知道吗?那时候好多一起摆摊的现在都做了餐饮,香港97、俊龙饭店、怡情楼……这些店的老板都是从那出来的。”
现在郑海平在极地海洋世界周边买了一个店铺,她希望能在那里开一家饭店。“我一直梦想能有家海边的店,不需要太嘈杂,适合朋友们聊天聚会,同样也能在店里品尝到特别的菜品。”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