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留住你 我的职业经理人
作为企业创始人,马云波为了让公司规模上一个新的台阶,决定为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借助经理人职业的管理方式来寻求公司的突破,却遭遇到三位职业经理人先后离去的窘境。问题究竟来自哪里?老板该如何与职业经理人共处,真正用好他们?
我是创新立志公司创始人马云波。公司属于电池行业,产品主要运用于手机、PC和部分电动车等。从创业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6年,我无论从身体到精神,都感觉越来越疲劳,而且公司近6年来营业规模一直在4亿元这个坎上徘徊,始终难以实现新的突破,我也因为日复一日、头绪繁多的琐事,平添了许多白发。
几年前,我经过深入思考,加上几位供应商和客户的建议,决定为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借助他们职业的管理方式来寻求公司的突破。
我引入的第一位职业经理人李智,是我的师兄,既懂专业又值得信任,被我任命为副总经理。刚进入公司时,李智很有热情,给公司的质量体系建设和工程部的图纸规范,带来了质的变化。但是半年之后,有关他的风言风语开始不断传进我的耳朵,包括他身为高管不自律,下属有事需要他处理时常找不到人影,一些会议也频繁借故缺席;态度懒散,工作敷衍,导致负责的业务效率低下;管理员工简单粗暴,听不进任何不同的声音等等。更为离谱的是,我发现他在办公室没事就玩网游,据说已经是骨灰级玩家。这些现象都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令我意识到,此前对他的了解并不深入。为了改变状况,我在不同场合对他也进行了旁敲侧击,但是他一直都没有回应与改变。这种情形持续了一年后,我不得不同李智摊牌,他就此离开公司。
第二位职业经理人沈愿来自一家台资大厂,在行业内口碑非常好。经过多次沟通,我感觉同他在理念上十分合拍,而他也想找一个新的职业归属,从事自己的事业。于是,他投了一些钱,我给了他10%的股份,任命他为副总经理。在沈愿的推动下,公司生产效率很快就有了显著提升,我很开心。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上,我发现同他越来越不合拍了,彼此的意见经常不同,员工也开始在我们之间游走。我又开始听到一些关于他架空老板、自以为是的说法,慢慢地我对他的一些行为开始有了猜疑。为了不让这种猜疑破坏公司运营,我增设了一名总经理助理,以此寻求决策行为更利于公司发展,结果沈愿却因此正式辞职。
两位职业经理人都未能成功融入企业,我觉得是不是因为他们层面太高,已经不会在小公司做具体工作了。于是,我又从一家大公司引进一位部门经理王锋来担任副总经理,结果更令人沮丧,半年后他就离开了。
三位职业经理人的陆续离开,令我不得不反思,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但是我自认已经给了他们足够的权力与信任,我的问题究竟在哪里?作为老板,我该如何与职业经理人共处,真正用好他们呢?
—马云波 广东省创新立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授权与管控同步而行
我做了20多年的老板,案例中的三类职业经理人都曾经碰到过。老板用不好职业经理人,其实有很多因素,但其中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来自老板自己。
问题之一,可能是老板提供的平台与职业经理人不匹配。老板找来职业经理人,存在一个关键的适合问题,如果这个平台与经理人的匹配度不够,他就算进来了,也是会走的。
第二个关键问题是,老板提供的目标不清晰。老板要在经理人加入之前,给他提供特别清晰的目标:他来干什么?要完成的指标是什么?进入公司后要做多久、走多远?如果经理人加入时,老板给他交代了一部分工作,他完成得很好,那就得紧接着为他提供清晰的进一步的新目标,否则他就会松散下来,如同案例中的李智一般。企业也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机制,来促进经理人为自己制定目标。
还有一个问题是,职业经理人与整个公司员工之间,内部是不是存在矛盾。马云波听到许多风言风语,我也曾经在自己的公司里听到过类似的风言风语,因为公司有很多老员工,他们在下面不停地会有声音往老板的耳朵里吹。作为老板,需要能够对此进行理性的判断,对经理人有一个客观的评估。如果因为这些,让经理人对环境感觉不适,即使老板不解雇他,他也会走人。
从我自己公司的情况来看,早期我引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但是没多久之后就都走掉了,他们融不进来,不是他们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企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的是不同的经理人。当时我用了很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但是开出很高的工资也没有留住他们,一个都没有留住。因为他们原来在大平台上工作,跳到我这里之后,发现这个平台没法让他们实现自己想要的东西,即使工资很高,但是他们想要的仍旧要多得多。
由此可见,引进和留住职业经理人,首先要解决的是定位问题。当你的企业还只是一座“小庙”,就不要请来“大和尚”。引进的经理人层次,一定要跟企业的发展阶段、规模、组织架构等相匹配,这样才能和谐发展。
而对待职业经理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先了解他的需求。老板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我要怎么样、我的公司必须怎么样,而是首先去了解经理人想怎么样、经理人要的是什么,知道了他的底线,再来寻找一个平衡点。
要用好职业经理人,其关键是建立良好的机制,让授权与管控同步而行。我现在的副总在华为待了很多年,是我结交了十多年的好朋友。我们也曾经因为授权等问题,出现过猜疑。他总是觉得我不信任他了,关系一度十分糟糕,但是我们用机制解决了矛盾。我们集合公司的几个高管建立了一个决策小组,大的决策都由决策小组来评估。这位副总是负责销售的,前几年开新店不需要我签,由他签字就行了,我相信他的个人判断,结果开了很多店,其中许多都亏钱。这就是充分授权但是缺乏管控的后果。现在有了决策小组,个人判断被组织判断所代替,市场上花多少钱、预算是什么、目标是什么一清二楚。如果到了时间,考核指标没达到,我就把权力收回或预算削减,副总都无话可说,因为管控机制就在这里,与信任无关。有了机制,现在我们的关系反而十分和谐了。
—林金凤 深圳市玫瑰人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跳一曲合拍的华尔兹
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往往是因为差异,相互吸引,而聚在一起;因为差异,相互排斥,而分道扬镳。他们的关系,非常像在跳一曲华尔兹。既然是舞伴的关系,大家都不要纠结,不要要求一定要一次成功,我们总是要总结经验,遇到合适的人。经理人和老板能走到一起是双方的需要,而不是某一方的需要。
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的蜜月期大多是半年到一年,在此之后矛盾渐渐浮出水面。其实,经理人和老板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必然的存在,这是由双方的角色差异而产生的,关键在于如何在制衡中不断解决矛盾。在不同的阶段,不断解决不同的矛盾,这就是经理人与老板相处的关键所在。
老板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特质:思维跳跃,有冒险精神,是资源的掌控者,能对企业的任何问题负责任。尤其是,没有冒险精神的话,一般是当不了企业家,当不成老板的。而职业经理人的特质包括:系统思考、善于预测和评估,是部分资源的掌控者,能对企业授权范围之内的问题负责。由此可见,这两类人从思考方式、行为方式,到对资源、权限的使用,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当然,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比如资产达到10亿左右的时候,老板和职业经理人的特质会有所互换。
类似本案例中的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情况,关键问题出在哪里?并非是简单的价值观问题,因为价值观不同的人,是不可能走到一起的。我认为本质是价值判断的差异,导致信任的危机。也就是价值观大致是相同的,但是基于角色定位等特性的不同,对某一件事情的看法与处理方式,有着大的差异。当这个差异越拉越大的时候,导致相互的猜测,最后引发信任危机。
这一关键问题体现于企业中的现象,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对制度100%的执行和打折扣的执行。因为一般情况下,企业是老板一手打拼出来的,在制度层面他可能很随意地去更改一项制度。但是对职业经理人而言,公司的制度几乎就是法律,是轻易不能变动的;另一类就是对权力分配的理解。这也是职业经理人和老板之间经常会产生矛盾的点。很多时候,无论是职业经理人还是老板,对权力和权力分配的理解,不是一下子就能说得清楚的,这个需要磨合,需要理解,需要职业经理人对企业的理解,也需要老板在对职业经理人建立信任的过程中、在运营过程中,逐步理解。
如何解决老板与职业经理人和谐共处的问题?在职业经理人方面,首先要有职业能力,同时还要有相匹配的职业道德,不能一不爽就撂挑子走人,或者泄露公司机密等;其次要端正心态,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不是救世主或改革大师,要学会追溯企业的成长和生存背景,而不是一来就指点江山,把自己原来的套路直接套到现在的企业;再次要有一个清晰的定位,其实职业经理人的第一客户是老板,所以要先做好工作,不能让老板满意,就说明综合能力不足。
在老板方面,要敢于把职业经理人打造成企业的主人。当经理人与你价值观相同、德才兼备时,要有心胸把他也变成企业的主人,比如通过期权、股权等方式。如果说老板是企业的亲爹妈,不能让经理人只做个保姆,把他变成干爹妈,大家相互也都能更放心一些。
在老板与职业经理人的合作中,经理人要学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这个方法,帮你轻松戒掉手机瘾
每一次拿起手机,本来只是想查个快递,或者看个天气,但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就会去看别的东西,不知不觉就玩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白白浪费的时间,事情快递又没有查成。怎么样才能停止被手机瓜分我们的时间精力,戒掉「手机瘾」呢?在纽约时报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中曾提到,手机中的…...
[详情]
光庭科技苏晓聪:自动驾驶中,产品才是我们的核心
文 | 彭赛琼来自新智驾(AI-Drive)的报道在自动驾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头部企业的经验和数据,外界无从而知。这种状况树立起了一道门槛,有的公司保持观望,有的公司则急流勇进。光庭科技就属于急流勇进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