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智能商务
“存款拐点” 还未到来
2014-12-24 智能商务
分享到:

  有观点认为,这是互联网金融"压倒"了传统银行。的确,自从2013年以来互联网在金融领域出现井喷式发展,中国银行业"金融脱媒"的压力与日俱增。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分流的存款多数又以同业形式回流银行,导致存款结构变异和成本上升。实际上,互联网理财的日子也不好过,三季度余额宝规模已经首现下降。因此,银行三季度存款减少的背后,还有更深刻的原因。

  从存款与整体经济的走势来看,储蓄缺口注定存款黄金时代已逝。成熟经济体经验表明,人口老龄化会拉低储蓄率,中国人口红利拐点已现,真实储蓄必然见顶。总储蓄水平不足使经常账户顺差不断收窄,再加上外汇占款低迷,高储蓄率为流动性放宽提供的客观基础就被不断削弱,导致央行基础货币投放能力下降,抑制了银行资产负债的同步扩张。

  此外,随着经济下行,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引发的不良风险日益暴露,不断侵蚀企业和政府储蓄,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率环比增加7个BP(Basis Point)至1.12%,创三年来新高,而且这一趋势尚在加速;作为家庭金融资产最重要的房地产,变现能力也逐渐减弱,前三季度全国商品房销售同比下降8.6%,居民资产难以盘活,均大幅影响了存款循环和派生能力。

  从银行业自身来看,银行资产端受限影响了负债端的扩张。购买同业存款"冲时点"早已是行业惯例,今年5月,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基本堵死了利用同业业务掩盖真实业务的通道。这也可从相关数据得到映证,9月社会融资规模1.05万亿元略超预期,而人民币新增贷款占社会融资的比例从8月的73%上升至9月的80%,这表明影子银行业务总体处于受抑制状态,使得存款回流形成断层。而此时,存款偏离度监管突袭,措不及防的银行顾此失彼,为了调结构只能牺牲总量。

  以存款为代表的负债业务,成为金融机构的生命线。如何稳存、增存成为银行业面临的共同挑战。但以此预测银行业存款拐点来临尚为时过早,"新常态"下或仍维持一定增长。

  一是,实质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提升经济活跃度。货币政策前一阶段的"定向"放松措施,毫无疑问有利于稳定经济发展,下一步在继续定向降准的同时,降息将成为货币政策宽松最主要的着力点。

  二是,存量资产调整盘活信用创造。金融企业贷款减免办法有望近期出台,这项政策的重点是加强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的坏账减免核销力度,标志着存量经济盘活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

  三是,存款保险制度推进抬升存款吸引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积极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制定。目前该制度建立接近成熟,预期加快落地。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将意味着国家信用从金融体系中退出,让位于市场化的银行信用和金融体系信用,这意味着理论上将不存在"刚性兑付",来自高风险产品的"劣币驱逐良币"传递效应将会弱化。

  四是,人民币国际化引入存款"活水"。人民币国际化坚持推进并持续优化其路径,版图由最初的亚洲邻国、欧洲大陆,继而扩展至中东国家。最新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业务白皮书(2014)》预计,目前海外人民币资金存量已达2.6万亿左右。此外,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势头,交易总数量为176宗,较去年同期上升31%,创历史新高。

  虽然机遇并未丧失,三季度存款下降仍为商业银行经营敲响了警钟。近年来,银行经营中忽视"长尾效应",重理财、轻存款的现象突出。重新审视负债业务,如何管理存款上升为重要任务,既要扩大核心存款,为业务增长提供低成本资金保障,更要扩展客户夯实负债基础,使业务增长与客户基础的扩大保持协调同步。存款的竞争体现为客户资产综合配置能力的竞争。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商业银行惟有摒弃原有的利润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基于客户价值管理的盈利模式,才能突围。

    本文原载《企业界》,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游金地。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别了游戏:盛大频抛资产背后的衰落曲线 下一篇:只要你会营销自己,下一个“土豪”就是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