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就是“想赚钱”,和精神层面关系不大
和美国非常不同。中国互联网的诞生从第一天起就是一个“想赚钱”的东西,和精神层面的关系并不是很大。
现在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第三次浪潮产生的结果对第二次浪潮的再造”,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道路。中国这个国家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进程中,互联网在我们的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脚。
他总结了中国互联网过去20年在商业上取得的成功。从94、95年开始北京有了第一个局域网,到2004年左右,我们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互联网对美国互联网全面抄袭:
2001年,网易通过短信方式实现盈利,之后百度找到了竞价排名,腾讯找到了虚拟道具的模式。
2001、2002年我们开互联网会议,基本上4个演讲的有2个是美国人,美国人会讲趋势、技术。
2004、2005年,中国人越来越统治这样的论坛,基本是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美国人也不太看得懂。
2004-2014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我们叫BAT,我们和美国不一样,和亚洲地区的也不一样。
他还表示,我们都活在一个非常不确定的世界里面,原来非常非常陌生的概念会对我们进行改变。中国每年季度的出货量是9000万左右,几乎所有的商业关系、社交关系、信用体系和学习模式,以及对娱乐的需求,大规模的向手机端做转移,已经变成了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
而阿里、京东等电商的崛起,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是摧毁式的,一方面是再生式的。
吴晓波还提到,在未来,大数据将会让我们每个人变得非常透明。
最后,他总结到互联网的本质精神是自由、开放、失控,引用汤因比的一段话结束演讲:自觉能力的提升与丧失,是判断文明兴盛与衰落的最终标准。这样的情况,依然发生在我们的互联网行业。
以下为吴晓波演讲全文,经编辑:
其实我对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没有什么想法,因为我是唯一的一个“局外人”,我和这个行业唯一的关系,就是今年在爱奇艺上开了个“吴晓波频道”。他们给我一个数据,每期收看人群里面,有70%多以上是80后,90后占1/3。这是我特别吃惊的一个数据。我长期在财经写作,是一个特别枯燥的行业,很多年来我的读者大概有是50后、60后、70后。这次开了爱奇艺的频道,另外还在腾讯的微信里面也开了一个公众号,公众号的后台数据也差不多,80后占60%多,很感谢互联网,感谢这些平台能够让我的读者年轻了10岁,这是互联网给我的很大福利。
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改变我们最大的确实是互联网。前两天我在北京和互联网业界的老朋友在聊天,我们回忆一个问题,谁发明了互联网这个词?最早翻译进来的时候叫信息高速公路。后来我们怎么算、怎么也想不起来是谁,大概知道这个名词在正式的媒体上出现,应该是1994年底,1995年的二季度左右。大家觉得,这个名词其实非常的“天才”,概括了这个技术几乎全部的特征,首先是“互”,改变了这个国家、这个社会一向以来单向传输的模式。
另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把熟悉、陌生的人在虚拟的世界联动起来,第三是形成了虚拟的网络,首先是信息网络,后来变成商品信息的网络,未来有可能变成娱乐、支付信用的网络,所以“互联网”三个字确实非常非常天才。中国互联网,早期是亦步亦趋,在美国互联网的阴影下发展而来。发展到今天,中国互联网在很多方面,特别是在商业应用方面,对美国造成了全面的超越,我们的上网人口在去年超过了美国,现在的智能手机每个月的出货量是美国的3倍,电子商务的利润率、阿里巴巴的净利润率去年是38%,亚马逊他们看了要疯掉了。中国腾讯等网络游戏的巨额利润,也是美国难以想象的,中国的互联网发展现在的确非常迅速。
我们怎么能够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审视中国互联网的崛起?现在反倒变成一个问题。我最近在写腾讯传,花了很大的精力研究互联网的企业和产业,我谈谈我的粗浅看法。
首先我们在互联网领域看到,这个世界有两个互联网,一个是美国式的,一个是中国式的,这可能也是全世界的基本格局。但是在很多模式、价值观方面是完全不一样的。美国互联网在硅谷的诞生,在精神上延续了1968年北美学生反抗运动的结果,这批人在美国西部地区,保持了颠覆现有秩序的精神。
90年代中期,雅虎上市的时候,商业周刊登了一个杨致远的照片,我记得那是20年前的景象,但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杨致远坐在一个老板椅上,穿着牛仔裤,光着脚。这是第一个上《商业周刊》光脚的企业家,代表极端、极客的精神。第二,美国互联网的发展是时空的,处在分享、失控的状态。第三,是外生性的,美国希望通过互联网向全球输出他的价值观。第四,他认为是“不作恶”,价值观的底非常鲜明。
在中国,我们看到的互联网发展和美国非常不同。中国互联网的诞生从第一天起就是一个“想赚钱”的东西,和精神层面的关系并不是很大。中国互联网第一批的,向张朝阳等,他们讲述的第一批就是商业类的,就是想赚钱,是被一群非常务实的人所通知的。第二是从一开始就是被控制的状态,寡头特征明显。现在我们由PC端转移到手机端,今年我看了艾瑞的数据,我们现在每天使用最多的20个APP里面,属于BAT的有3家公司。比如我们只有一个社交网络,在美国会有很多的社交网络。第三,我们整个是内生性的,面对中国人口红利和商业模式的创新。第四对所有互联网公司的评价,基本上是没有价值观只有价值,我们用市盈率来评价。
中国互联网的过往20年,商业上我们取得巨大的成功。从94、95年开始北京有了第一个局域网,到2004年左右,我们花了1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的互联网对美国互联网全面抄袭。当时所有的人都在说,模仿是最大的创新。这在商学院里面也讲得通,也是商学院的经典理论。所以,无论做门户也好,做搜索也好,包括像**,也是一个全面的模仿。搜狐最早的名字SOHOO,对雅虎的模仿,现在是SOHU。之后互联网泡沫,中国的互联网开始寻找自己的道路。2001年,网易通过短信方式实现盈利,之后百度找到了竞价排名,腾讯找到了虚拟道具的模式,到了2004、2005年后,出现了全面的反弹。中国互联网业界里面自信心越来越大,我印象很深,2001、2002年我们开互联网会议,基本上4个演讲的有2个是美国人,美国人会讲趋势、技术。
2004、2005年,中国人越来越统治这样的论坛,基本是中国人讲自己的故事,美国人也不太看得懂。我写“腾讯传”,他们和我说,美国人到2009年的时候才发现深圳有一家公司叫腾讯,很厉害。2008年他们都不知道腾讯,看互联网都是在上海、北京来看的。2004-2014年,中国互联网公司形成了全新的商业模式,我们叫BAT,我们和美国不一样,和亚洲地区的也不一样。我们的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中国很早是全面的模仿了韩国、日本的模式,但是今天龚宇、刘德乐,他们未来领导优酷、爱奇艺,他们未来的模式一定是“中国模式”。中国人均的人口红利的想象,是别的国家难以想象的。刘先生说优酷5亿用户里面,人均只贡献了8块钱。刘先生是做财务出身的,如果到10块钱很快翻身,到16块很赚钱,到24块钱比阿里巴巴都赚钱了。这个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是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把中国和美国做另外一个研究,互联网在过去20年里面,对中国社会的改造、影响,远远大于对美国社会的改造、影响。我2005年去波士顿做了4个月的访问学者,2005年美国人就和我说,现在我们很少谈互联网,我们主要谈怎么克服癌症,怎么可以把海水变成淡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以生物科学、材料、能源**为主的**浪潮。中国在过去10多年来,中国最大的变化来自于互联网,我们用信息化**的手段,再造非常陈旧的社会体制和非常陈旧的实业、传统行业。中国现在是处在一个“第三次浪潮产生的结果对第二次浪潮的再造”,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中国式道路。
比如在传播方面,由门户到博客、到微博、微信,使公共社会的舆论环境出现了变化,每个人现在可以在网络上表达你的思想,虽然边界非常清楚。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不是来自由上而下的管道,传播角度来说已经越来越“平”。中国这个国家由传统的农耕文明国家向现代国家的进程中,互联网在我们的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脚。
社交网络,1999年3月份**诞生,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一个虚拟人,也就是**人。**人和传统人来说最大的区别,我们原来生活在街道、单位里面,**再造了一个虚拟的人,使我们可以找到虚拟空间里面的找到另外一个人。今天中国主要的互联网消费人口是从**人开始,从**人到**空间到微信朋友圈到陌陌,这使中国人,虽然我们每个人有户口,但是虚拟世界里面我们摆脱了户口,成为自我解放的人。
第三是电商,阿里、京东,对实体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中国的实体经济,原来中国的营销模式,北上广深先打下来,再大市级、县级再到集镇。有了互联网之后,全部被挤平了。昨天我看到一个新闻,中国最大的羽绒衫公司,今年上半年关了6000多家连锁店。这说明,世界彻底被扁平了。服务业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方面是摧毁式的,一方面是再生式的。
信用方面,是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对传统银行造成巨大的冲击,如果不是3月份银监会停止了虚拟***和虚拟支付,到今天可能各位口袋里的***都不见了。另外一个很大的贡献,终于在一个大数据的平台上面,终于建设了每个人的信用和企业的信用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这个方法,帮你轻松戒掉手机瘾
每一次拿起手机,本来只是想查个快递,或者看个天气,但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就会去看别的东西,不知不觉就玩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白白浪费的时间,事情快递又没有查成。怎么样才能停止被手机瓜分我们的时间精力,戒掉「手机瘾」呢?在纽约时报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中曾提到,手机中的…...
[详情]
光庭科技苏晓聪:自动驾驶中,产品才是我们的核心
文 | 彭赛琼来自新智驾(AI-Drive)的报道在自动驾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头部企业的经验和数据,外界无从而知。这种状况树立起了一道门槛,有的公司保持观望,有的公司则急流勇进。光庭科技就属于急流勇进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