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梦想叫"选择"
本科时有一门课叫“生涯辅导”,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这门课,因为它太过理性。当一个人方方面面的特点,用心理学的方法逐条剖析,罗列出来之后,总有种冷冰冰的感觉。尽管咨询师也会循循善诱地让来访者讲很多亲身经历以及内心体验,但说白了,参与这个过程的人必然深信“科学”能够帮助他找出最好的人生轨迹,自己只需要按照和咨询师“共同”设计出的方向不懈努力就好了。听上去有些偷懒是不是?
尽管不喜欢这门课,我还是偷了这样的懒。本科还没毕业,我就在咨询师的帮助下,给自己划定了一条人生的走向。于是生活在一日又一日的默然中度过,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已经对自己选择的道路倦怠已久,更可怕的是,我已经想不起当时选择它的理由。而更让我困惑的是,有一件更具挑战性的事情摆在我的面前,让我有了久违的“怦然心动”,何去何从一下变得难以取舍。
一天在网上浏览,无意中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
“我无法忘记1990年夏天那次来到加州的情景,那时我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选择。当时年仅28岁的我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只要再坚持几年就可以得到tenure(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意味着终生的安稳,可以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学计算机系中作研究。但是苹果公司希望我放弃这一切,我清楚地记得当时苹果公司的副总裁戴夫·耐格尔对我说的话,他举着一杯透亮的自酿葡萄酒对我发出邀约:“开复,你是想一辈子写一堆像废纸一样的学术论文呢?还是想用产品改变世界?”
这段话来自李开复的自传《世界因你不同》,简单的一瞥让我突然内心有了一丝触动,迅速买来这本书,一口气读完。
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有无限的憧憬和梦想,可是慢慢地,我们发现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少,日复一日的生活,说不上满意,也说不上不满意,就能这样过下去,一晃几年几十年就过去了。是什么在限制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是什么在无形中划定了我们的人生轨迹?人是贪图安逸的动物,一旦有一条已经被前人开拓好的路摆在眼前,就会心安理得地走下去,因为这样意味着安全、没有风险。如果自己开拓,另辟蹊径,总要付出艰辛和代价。年幼的时候,我们一无所有,可以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成年之后我们开始担心拥有的东西会失去,于是放弃了种种“可能性”。
看过李开复的故事,让我体会最深的在于他内心的意义感,常常来自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不管是选择去苹果、微软、Google,还是现在他亲手建立的“创新工厂”,每一次选择的背后,都意味失去一种确定的、看上去还相当不错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未知的风险与挑战,但是,这些看上去有些冒险的选择背后,却饱含着一种激情和冲动,用李开复的话说是“追随心的选择”。
我又想到自己的生活。我们都知道生命是有限的,可我们同样知道梦想的背后,常常隐藏着风险,成年人不像孩子有那么多犯错的机会,梦想究竟能否照进现实靠的不只是一瞬间的冲动。就像书中提到的那句话,“用勇气去改变能够改变的,用胸怀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用智慧去区分二者。”对生活的选择,不只是生涯辅导中的理性抉择,也不只是堂吉诃德般的不顾一切,更多的是二者完美而艺术的结合。成年人不是不能没有梦想,成年人的梦想叫“选择”。
想起前两年很流行的一句话,出现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第一页——“他们彼此深信,是瞬间迸发的热情让他们相遇。这样的确定是美丽的,但变幻无常更为美丽。”对待爱情我们相信瞬间迸发的热情,那么对待人生呢?是否同样存在着美丽的确定以及美丽的变幻无常呢?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这个方法,帮你轻松戒掉手机瘾
每一次拿起手机,本来只是想查个快递,或者看个天气,但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就会去看别的东西,不知不觉就玩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白白浪费的时间,事情快递又没有查成。怎么样才能停止被手机瓜分我们的时间精力,戒掉「手机瘾」呢?在纽约时报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中曾提到,手机中的…...
[详情]
光庭科技苏晓聪:自动驾驶中,产品才是我们的核心
文 | 彭赛琼来自新智驾(AI-Drive)的报道在自动驾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头部企业的经验和数据,外界无从而知。这种状况树立起了一道门槛,有的公司保持观望,有的公司则急流勇进。光庭科技就属于急流勇进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