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案例剖析
匿名分享应用能否“洗白”流言
2014-03-31 案例剖析
分享到:

  最近,一些匿名分享类应用大行其道。通过让用户以匿名方式吐露内心的秘密,这些移动应用软件竞相成为大众眼中最理想的“吐槽”平台。Whisper、Secret(专为“西南偏南”盛会八卦新闻而推出的网站)以及Rumr(即将推出)等数家公司认为,人们需要在数字时代拥有一个私密的倾诉出口,展现真正的自己,而同时还得小心维护自己的公众声誉。

  这些应用上充斥着各类信息,从老生常谈到淫言秽语,偶尔会冒出一些非常吸引眼球的信息。最近Whisper一名用户贴出:“最近两个月,我在悄悄地制作甲安菲他明(一种兴奋剂)。”另一名Whisper用户坦白说:“我现在17岁,还在用婴儿毯。”有一名用户说的话可能会让网站上任何为人父母者觉得恐怖:“刚才在照顾小孩的时候用了迷药。”

  这些帖子的真实性,无法被轻易查证。但是,Secret上有一条留言因为错得离谱而遭到了公开反驳。二月六日,技术企业家JonWheatley在推特上发了一张截图,截图内容是他在Secret上看到的一条留言:“我在Evernote上班,我们快要被收购了。”Evernote首席执行官PhilLibin在推特上回复了这张截图:“纯属谣言。”

  尽管如此,投资者还是上当了:根据CrunchBase提供的数据,Whisper在首次募集300万美元后,去年秋季从SequoiaCapital(红杉资本)等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了2100万美元B系列融资。2013年12月,Secret募集了143万美元,一个月后上市;Secret的支持者包括GoogleVentures(谷歌风投子公司)和KleinerPerkins,CaufieldandByers(凯鹏华盈)。根据技术新闻网站PandoDaily最近的报道,Rumr也得到了谷歌风投的支持,该公司已经募集了80万美元。

  沃顿商学院法律研究与商业道德教授凯文·沃巴赫(KevinWerbach)说,匿名分享应用的流行说明年轻人关心保护隐私,虽然传统观点认为他们对保护隐私不关心。沃顿商学院运营与信息管理教授桑德拉·希尔(ShawndraHill)说,有些人希望可以自由发表言论,他们认为只有在匿名时才能安全地自由言论。她说:“他们认为公开发表言论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职业上或其他方面的伤害”,尤其因为这些数字痕迹“可以永远存在”。

  沃巴赫教授还指出,检举人斯诺登(EdwardSnowden)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在全球的暗中监视行动,“仅仅表明我们被跟追的程度日益加深”。斯诺登本周在“南方偏南”盛会上发表了讲话,他说美国国家安全局在“给因特网的未来点火”。他呼吁公众担任“消防员”,或者在因特网上倡导更加和谐的风气。沃巴赫教授说,这种大范围的暗中监视行为“引起了大家对隐私保护措施的渴望”。

  沃巴赫教授说,匿名共享应用软件存在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在于“释放自我”。沃顿商学院营销教授张忠(Z.JohnZhang)表示,一方面,匿名可以让人们更自在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这是一件好事,另一方面,匿名也可以导致暴行。他认为,问题在于,匿名状态下人们倾向于表现恶劣。希尔教授说:实际上,研究表明,匿名发帖的人倾向于“更加卑劣,说话更难听。”

  但是,在Whisper的创始人麦可·海沃德(MichaelHeyward)和布莱德·布鲁克斯(BradBrooks)看来,他们创造的这个环境,不仅可以让人回归真我,还可以让人表现出同情心。在Whisper公司博客上,他们说他们的使命是“让世界成为一个更加真实、富于同情心、彼此谅解和联系紧密的地方”(Facebook常说的目标是让世界“更加开明和联系紧密”)。他们写道:“我们觉得社交网络的下一次迭代不仅仅是关注声誉管理。”Secret的创始人大卫·比托(DavidByttow)和克里斯·贝德-维塞勒(ChrysBader-Wechseler)表示同意,他们在一篇博文中写道,人们在社交媒体上“过滤得太多,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系。”

  红杉资本风投公司(SequoiaCapital)合伙人罗尔洛夫?博塔(RoelofBotha)认为,Whisper每月网页浏览数达25亿,这将会引发重要结果。他在一篇公司博文中写道:“Whispering所提供的释放程度,是公开分享或否认什么东西所达不到的。比起任何你能找到的社会网络,Whispering给人的感觉要真实得多。”

  大部分因特网用户确实渴望某种程度的在线匿名。根据2013年9月皮尤互联网研究项目的调查,在被调查的1000人中,有86%表示他们会在网络上采取措施隐藏或清除痕迹,例如删除以前的帖子,清除cookies或给邮箱加密等。采取保密措施的首要动机是:他们的账户曾经被黑或被盗。第二个原因在于帖子透露了实情,引发人际关系问题。

  商业化八卦

  虽然匿名应用眼下的流行证明人们仍然关心保护隐私,但这些数字告解场所存在其他问题。

  沃巴赫教授说:“不清楚它们是否长期具有吸引力,或者是否可以商业化。”他说,现在大部分年轻的应用用户都“非常浮躁”,不过是受到“潮流和口口相传”的影响。他指出,即使是Facebook也存在年轻用户流向“下一个热门玩意”的可能性。

  同样不清楚的是,如果应用不能紧密跟踪用户ID,又如何靠广告赚钱呢?根据人口统计信息发布有针对性的广告是很多移动应用的主要收入来源。匿名应用的一个新特征是允许用户断开其帖子的任何链接,这加大了跟踪的难度。沃巴赫教授说,匿名给商业化策略带来了负担。

  这些应用的流行并不意味着人们以前不能在网络上匿名表达自己。沃巴赫教授说:“但这并不是说‘Secret’和‘Whisper’出现之前没有交流此类信息的平台。”希尔教授说,当人们用假名在网络上注册账号的时候,“这就是一种匿名的行为,匿名并非新鲜事物。”

  例如,匿名网络通信系统Tor已经存在了大约十年。Tor允许用户在网上使用迂回路径,隐藏痕迹,扰乱谷歌等流量追踪者的跟踪,隐藏自己的ID。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芬兰的“anon.penet.fi”通信系统在邮件通信时去掉ID,让用户实现匿名网络交流。沃巴赫教授说:“网络匿名通信系统至少已经存在了20年。”

  至于匿名应用是否会助长非法活动的问题,沃巴赫教授说,犯罪分子已经采用其他方式在网络上隐藏自己。Secrect、Whisper等程序增加了网络匿名工具的选择,但此类应用比较简单,通常对那些希望发八卦、淫秽或调情类帖子的人有吸引力。沃巴赫教授说:“大部分人用这些应用来谈论性、毒品和摇滚乐。那些想八卦的人懒得费劲去装Tor。”

  但是,如果八卦导致了网络欺凌,也会给匿名应用带来负担。据报道,去年有一名叫IzzyDix的英国少女因为多年来在网络上和生活中遭到同学和网络小白的骚扰而上吊自杀。IzzyDix事件是数起与匿名网站Ask.fm有关的自杀事件中的一件。Ask.fm是拉脱维亚的一个网站,在全球有1亿用户。Change.org(一家社会公益请愿网)发起了关闭Ask.fm的请愿,目前已经有超过9300名支持者。

  Ask.fm网站的拥有人改进了对网站的控制,使报告欺凌行为变得更容易,还为家长建立了单独的信息网站。虽然匿名apps采取了相似的反欺凌措施,仍不能保证消除骚扰。Bloomberg3月5日报道,有一名14岁的意大利女孩在Ask.fm上寻求情感支持,遭到网络欺凌,网民并对她说“去自杀吧”,之后,该女生从酒店10楼跳下,自杀身亡。

  匿名apps创造了一种环境,人们觉得自己拿到了恣意妄为的许可证。张忠教授说:“如果你无需负责,可能就会丧失责任感。”但是,Whisper总编尼赞?齐默尔曼(NeetzanZimmerman)(之前在新闻小报Gawker网站工作)说,Whisper之类的应用也可以有益于社会。1月17日《广告周刊》(Adweek)对其进行视频采访,他说:“我们说的是检举,我们说的是揭露公司的秘密,揭露政府的秘密。”

  张忠教授认为匿名应用对政治异议人士的作用是有限的。他表示,对于有言论自由权的社会,人们没有什么动机去隐藏相反的政治主张,因此对匿名应用的需求没有那么强烈。他说:“特别是在美国,如果你想要揭发政府官员腐败,你可以轻松做到,因为你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你想要说奥巴马的坏话,就去说好了,用不着隐瞒自己的名字。”如果员工想要揭露公司的不法行为,也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张忠教授说,“美国有检举人保护法案。”

  匿名应用的另一个问题是不能完全保密。Whisper的服务条款声明,虽然该网站会尽量在信息发送后立即删除信息,但是Whisper仍然警告说“我们不能保证”这些信息会被“完全”清除。如此说来,信息发送后“风险自负”。希尔教授提出了这种疑问:如果这些匿名应用背后的年轻技术公司被收购了,这些数据会怎么样呢?即使你在活动时匿名了,也不意味着你不能被识别出来。

  Whisper称,它会收集用户IP地址和其他信息,例如使用的网页浏览器、操作系统和互联网服务提供商,来分析趋势以及“加强和更新”应用。Secret也收集IP地址和其他数据,且在服务条款中声明,如果政府或法庭要求,网站会分享用户有关信息。

  张忠教授说,有了这些不足之处,匿名应用可能主要会对“小众”有吸引力。这些人以挑逗其他用户为乐。沃巴赫教授指出:“他们在与世界各地的TMZ(八卦网站)竞争”。希尔教授认为,只要这些应用被证明是有用的,这种趋势就会持续下去。“如果人们需要匿名活动,它可能会存在下去。如果仅仅是好玩,它很可能会消亡。”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