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人力资源
如何保持企业家精神
2014-06-23 人力资源
分享到:

 

  企业家精神的衰落正在成为国人普遍担忧的问题。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经济增长快慢并非中国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家精神的流失”。曾经的中国首富和新能源教父施正荣去年辞去无锡尚德CEO之举,也被指“丧失企业家精神”。要纾解人们的担忧,关键要搞清具有哪些特征才是企业家精神,当前哪些因素阻止了这些精神的成长。


  企业家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企业家要具有浮士德式不断进取的精神。德国大文学家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形象被誉为企业家精神的漫画式描摹:浮士德因为与魔鬼有约定,必须不断进取,一旦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企业家只有像浮士德那样不断进取,才能不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淘汰。


  第二,企业家既要节俭又要勤奋。德国大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发现,加尔文教徒具有禁欲精神,并且勤奋工作,从而总是比别人更容易商业成功。


  第三,企业家要有不断冒险和创新的勇气。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就是不断地冒险和发现新机会,将原来没有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引入新组合体系,从而实现获得超额利润(熊彼特将利润视为“成功创新的额外奖励”)的机会。


  第四,企业家要具有发现市场机会的灵敏嗅觉。当代奥地利经济学派掌门人伊斯雷尔·柯兹纳认为市场就是通过为有灵敏嗅觉的企业家提供利润的机会,使得人类合作扩展秩序得到不断扩大,企业家就是要发现由于市场的无知而产生的利润机会。


  也就是说,企业家精神的核心特征是具有:不断进取永不停息的坚强意志、不畏艰苦和勤俭节约的理性化工作态度、勇于冒险和积极创新的精神、发现新机会的灵敏嗅觉。


  中国长达三十五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之谜”,在笔者看来,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激励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精神,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中国人本来就有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不断发育的市场制度,更激起了国人创造财富的热情和斗志,人人都想开工厂、经商和赚钱。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民营企业不断涌现、成长、壮大,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国企掌门人、民营企业家,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TCL集团董事长李东升、阿里巴巴[微博]集团董事长马云[微博]、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杉杉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郑永刚等商界领袖就是其中代表。


  企业家精神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巨大的牵引作用。这在民营企业家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商海沉浮让他们的嗅觉更加灵敏,敢于冒险和创新让他们抢到先机,敢于拼搏和勤奋工作使得他们更具号召力。


  然而,中国企业家精神为何在一定程度上会衰落呢?美国《福布斯》杂志撰稿人帕诺斯·穆都库塔斯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的亿万富豪为何打造不出最受推崇的企业?”他的答案是中国和美国遵循不同的企业家精神模式。在美国,企业家精神是受需求的驱动。这意味着它源自消费者的需求和渴望,企业会提出创新方式以满足需求而非竞争。而在中国,企业家精神是受驱于供给。它始于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源自政府提供的各种拉动特定行业增长的激励和保障。


  穆都库塔斯的解释具有一定偏见,这个偏见在于他没看到企业家精神需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是有生命力的。但是,他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中国企业家精神衰落的路径:不适当的干预会造成企业家精神衰落。


  事实上,中国企业家精神衰落主要有内部和外部激励不足这两方面的障碍。首先是外部环境改变无法激起企业家精神。一些国有企业领导者最关注的不是企业利润,而是上级主管的个人评价。缺乏市场激励的国企掌门人的现实选择是求稳。而近年来,有利于民企生长的环境也在改变:行业垄断限制了民企生长的空间、税费沉重导致民企步履艰难、关键时刻告贷无门让不少民企行走在破产的崖壁……


  其次,随着财富的积累,很多企业家个人的内在激励不足,导致企业家精神衰落甚至丧失。一些企业家积累了巨额财富后,不再冒险和创新,变得日趋保守,而且发现机会的能力也在退化,有的企业家甚至因为过于成功变得更加自负,识别风险和危险能力降低,这往往会给企业造成严重的危机。举例来说,近些年来,温州很多做实业的企业家转移到房地产领域,其结果是损失惨重。更重要的是,由于企业家精神并不具有遗传的特征,继承庞大资产的二代往往不具备父辈所具有的那种企业家精神。有调查显示,中国90%的民营企业家希望自己的子女继承自己的企业,而在他们的子女中,有82%的“接班人”不愿意或者非主动接班。


  中国要重视企业家精神逐渐衰落的问题,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夫人所指出的那样,不能让企业家精神懈怠下来,真正的敌人不是节俭,而是资本扩张动力的衰竭。笔者认为,要改变企业家精神衰退的局面,一方面要改善市场环境,建立有利于企业诞生、成长的制度激励机制,另一方面企业家个人要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模式,时刻自我激励以永葆自强不息的企业家精神。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史玉柱:我的时间不值钱,我每天10个小时玩游戏 下一篇:领导艺术之掌握十大御人术 成为高明老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