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经济指挥
2021年GDP逾1.4万亿元,青岛经济展现“韧实力”
2022-01-14 经济指挥 来源:青岛日报 编辑:杨阳
分享到:

数读2021青岛经济


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8.1%,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6.8%

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596.1亿元,同比增长9.2%

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975.4亿元,增长14.8%,增幅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9%,增幅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实现一年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自2017年以来连续第5年创历史新高

截至2021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95.3万户,同比增长8.23%,市场主体数量继续稳居山东省第1位

全市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5家,总数达到72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总量稳居全省首位,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


01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


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快于规上工业9个百分点

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


02 经济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5%,比2020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35.3:61.3,调整为3.3:35.9:60.8


03 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入


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2.1%,占全市发电量比重为17.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PM2.5、PM10浓度分别改善12.5%、6.7%;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4.6%,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8%


04 开放发展实现新突破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上合组织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44.8%、35.4%和34.3%

跨境电商规模占全省比重近三分之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05 共享发展迈出新步伐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增长10.4%

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2.4%,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7.0%、9.0%、19.6%和50.3%


“十四五”开局之年,青岛经济运行写下一行行扎实数据,成为这座城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注脚。


经济发展“稳”的特征持续巩固。2021年青岛GDP总量首次跃升至14000亿元之上,达到14136.46亿元;同比增长8.3%,超过全年预期目标;两年平均增长6%,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9和0.1个百分点。


经济运行“进”的势头不断积蓄。2021年青岛GDP增量达到1735.9亿元。记者查阅自2000年以来历年数据发现,青岛年度增量最高值接近900亿元。而2021年一年的增量,不仅一举突破1000亿元历史大关,并超越了以往任意连续两年的增量之和,这样的成绩背后体现了青岛经济发展的“韧实力”。


要正确看待这份成绩单,还要拓展空间维度。在“GDP万亿俱乐部”中,宁波、青岛、无锡、长沙、郑州五城竞争异常胶着,2020年GDP总量均处于“12000亿+”。2021年,各城市亦铆足劲头、持续发力,并竞相突破重要关口。截至记者发稿时已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青岛GDP总量仍位居全国第13位。但宁波、青岛、无锡GDP总量均已跃升至“14000亿+”,五城之间的GDP总量差距与2020年相比正在进一步拉大,最大差距为1903.88亿元,是2020年的4.7倍。“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紧迫感,从城市间激烈竞速的数据比较中显而易见。


2021年,青岛经济历经难中求成,成绩得来殊为不易。这也意味着,已经到来的2022年,青岛经济要向更高层次进阶,并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里迎接更大的挑战。


从宏观到微观,经济各维度全面发力

是什么支撑了这份成绩单?


着眼宏观经济的观察视角,更能把握青岛经济一路爬坡过坎的基本面——


2021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不断反复的全球疫情进一步加剧,缺芯、缺柜、缺工等供应链问题凸显,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以开放立市的青岛身处这样的风雨之中,或许更能体会“环球同此凉热”。就是在这样的逆流之中,青岛经济完成了一次历史性飞跃,全年GDP总量首次跃升至14000亿元之上,年度增量刷新历史纪录。


城市经济体量的进一步做大,得益于经济各维度的全面发力。


乡村振兴发展再上新水平,农业“新六产”发展指数持续位居全省第一。粮食生产获丰收,全年总产量达312.8万吨,连续4年保持在300万吨以上。


工业发展韧性十足,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长8.1%,较上年提升2.6个百分点,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14%,两年平均增长6.8%。


服务业“主引擎”作用不断增强。2021年,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8596.1亿元,同比增长9.2%。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6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7.8%。


消费市场持续复苏。202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5975.4亿元,增长14.8%,增幅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9%,增幅高于全国3.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


外需“拉动力”作用更加强劲。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突破8000亿元,实现一年跨越两个千亿级台阶,自2017年以来连续第5年创历史新高。


深入微观经济单元看一看,更能体会市场主体迎战惊涛骇浪的果敢与从容——


截至2021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195.3万户,同比增长8.23%,市场主体数量继续稳居山东省第1位。


彰显城市市场活力的民营企业实力稳步提升。2021年全市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34.9%,占全市进出口总值比重达67.2%,占比提升1.3个百分点。全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3%,两年平均增速为10.6%。其中,产业民间投资增长14.3%。全市在建民间投资项目4362个,同比增加170个,增长4.1%。2021年,青岛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达97家,13家企业入选“2021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入选企业数量位居中国城市第五、全球城市第七。


体现城市经济质量的上市公司数量再创新高。2021年,青岛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5家,总数达到72家,新增上市公司数量和总量稳居全省首位,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4位。

在各种不确定性面前,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主动出击,在练内功上下功夫,在积极应变中发挥自身优势。青岛经济大潮正是由这些水滴般的微观市场主体汇聚而成,在不断向前奔涌中绘出经济大势的宏阔图景。


从高速到高质量,发展转轨成效显著


目前,青岛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市统计局局长刘岐涛在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一年,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创新,奋力推进经济转型、发展转轨,经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21年,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1%,快于规上工业9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0.2%,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21.7%和21.2%。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世界首套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下线。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500家。


经济发展协调性持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2021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5%,比2020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4:35.3:61.3,调整为3.3:35.9:60.8。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镇化水平提升,2020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上年末提高1.49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为2.31,比上年同期缩小0.05。


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深入。节能降耗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持续下降。清洁能源快速发展,2021年新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22.1%,占全市发电量比重为17.7%,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风力发电量同比增长47.1%。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PM10浓度分别改善12.5%、6.7%;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4.6%,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8.8%。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


开放发展实现新突破。外需方面,新兴市场快速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其他成员国、上合组织成员国进出口分别增长44.8%、35.4%和34.3%。跨境电商规模占全省比重近三分之一,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内需方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6000亿元,新消费模式拓展,网上商品零售额占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达28.1%。


共享发展迈出新步伐。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农村居民增长10.4%。民生支出也在不断增加,2021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为72.4%。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住房保障等与市民生活直接相关的支出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7.0%、9.0%、19.6%和50.3%。


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把促进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定提高相结合,青岛经济才能行稳致远。


从当下到未来,投资中藏着潜力和动力


稳中求进,这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下的青岛,更需剖析隐藏于2021年经济运行成绩单背后的逻辑,弄明白2022年实现经济“开门稳”“开门红”的新突破口、发力点。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不仅关乎当下的经济增长,更预示着未来发展的后劲。2021年,青岛投资增长4.1%,两年平均增长3.6%。如果单看这一数据,并不出彩。但是拆解到每项投资类别中,结构在优化、产业在升级的趋势蕴含着不小的惊喜。


制造业投资加快。2021年,制造业投资增长24.8%,高于全部投资20.7个百分点,占全部投资比重达到23.1%;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2.4%,高于全部投资28.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6.4%,高于全部投资22.3个百分点。


高技术投资保持较高增速。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60.5%,高于全部投资56.4个百分点。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2.2%,高于全部投资18.1个百分点。


重点领域投资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四新”经济投资增长7.1%,高于全部投资3个百分点,占全市投资比重为50.4%。此外,民营经济投资增长8.3%、双招双引投资增长7.2%、现代海洋投资增长6.6%,均高于全市投资增速。


民生改善领域得到基本保障。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13.4%。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50所,康复大学加快建设。北大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同济大学东方(胶州)医院、市公共卫生应急备用医院建成使用。建筹保障性住房6.1万套(间)。打通未贯通道路30条,新建公共停车泊位1.7万个,启动整治山头公园57个。


“2022年,世界经济正在走出低谷,但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特点突出,由于对预期不明朗,投资者信心不足,对投资增长的确有一定制约。”在发布会上,刘岐涛分析了今年投资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如何扩大有效投资,他用“有信心、有潜力、有动力”来进一步说明。


重点领域为投资提供空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2022年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持续巩固“项目落地年”成效,开展新都市建设、新基建突破等行动,大力实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加快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公园城市,将有一批民生领域项目开工建设;基建领域有青岛地铁6号线一期工程、4号线工程、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落地;新基建方面将会加快5G基站、充电桩等建设布局,这些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将为全年投资提供增长空间。


重点项目为投资增添活力。为进一步聚焦项目建设,今年市政府以一号文件印发实施《青岛市2022年重点项目名单》,超前谋划、提早部署全市重点项目416个,总投资9282.1亿元,重点项目比去年多了116个,总投资也增加了2828亿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300个,总投资6395.6亿元;重点准备项目116个,总投资2886.5亿元。一周后,山东省政府印发《关于下达2022年省重大项目名单的通知》,600个省重大项目名单中,青岛共有43个项目入选,较2021年增加6个。


这些项目投资大、质量高、拉动强,既是投资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也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支撑,更将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从“三年初见成效”向“五年取得突破”不断迈进,将为青岛实现在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提供重要支撑。


2022年已经开启,面对不稳定、不确定、不平衡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国内经济三重压力,青岛需要承受更多的考验,付出更多的力气。不仅要有计利当下、着眼未来的深谋远虑,还要有迎难而上、抢抓机遇的审时度势,更要有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工作状态,聚焦有效需求牵引、实体经济振兴、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战略落实、民生改善和共同富裕,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才能在变局中掌握主动,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专家观点


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


不断增强经济新驱动力


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复杂外部环境的双重考验,准确研判、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显得愈加重要。青岛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表示,眼下,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已积聚成势,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也已就位,将为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刘晓曙看来,经济增长,不仅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度转变为高质量,传统企业聚集的青岛市面临着“去产能、调结构”的转型阵痛。为了推动青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青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促进新旧动能顺畅接续。2021年,以高技术制造业为代表的新动能增势强劲,同比增长17.1%,投资和生产增速全方位超过传统动能,新旧动能转换已见成效。


刘晓曙认为,培育新动能,要有紧迫感,也要找准发力点。近年来,相较南方城市,北方城市经济增长动力明显不足,南北差距扩大背后的原因就是创新驱动质量的差异。青岛积极破解制约高质量发展创新不足的主要矛盾,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将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支持重点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以“四新”经济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持续强势增长,“四新”经济投资由2019年的44.6%提升至2021年的50.4%,占全部投资比重超过一半,经济新驱动力不断巩固增强。


展望新的一年,刘晓曙表示,“眼下,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正由房地产投资转换到制造业投资。2022年,尽管外部环境日趋复杂,经济下行压力也日渐加大,但青岛新经济动力依然强劲。”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上一篇:青岛狠抓工业技改 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下一篇:聚焦新旧动能转换,重塑经济增长极!青岛坚决打好五场硬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