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在追求长期效益、未来效益,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也无不向往“百年企业”或者“长青企业”,但在观念和做法上却一味追逐眼前利润、短期利润。
这种短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一方面企业自身得不到更好的发展,长期低效导致过早死亡;另一方面使资源、环境等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不利于子孙后代的生存。
所以说,我国企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短视现象,就好像一面墙,已经严重地制约了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和民族经济的整体前进的步伐。及时有效地克服企业的短视观念和短视行为,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企业如果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这种短视现象,将会给自身、给民族、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这就好像五行中的木、水、火。木是企业,水是未来观念,火则是短视观念和短视行为,只有规避火焚木,走向水生木,才能让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管理者只有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把企业当做终身事业来做,尽量克服短视的现象,才能做强、做大、做久。否则,一切口号都是空谈,一切规划都是云烟。
企业的短视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不同性质、不同规模、不同类别的企业中。我们分别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上市公司这三方面来理解。
国有企业的短视问题主要出在高管身上。由于高层管理者的任职期有限,普遍缺乏长期观念,上任后以稳定为主,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而不能有效整合和充分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结果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和人才流失,当下一任接班人到岗的时候,资源已经处于贫乏状态。问题的根源是管理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作祟,不能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从事管理,没有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重任、权力和期望放在心上。
民营企业虽然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但仍然有一大部分企业存在短视行为。例如,有的民营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不择手段,大同各种关系从中渔利。由于缺乏全局的、长期的观念及现代技术做指导,使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民营企业短视行为的根源在于企业家或管理者把房子、车子、票子等等物质条件作为经营管理企业的目的,而不是把企业作为终身事业去发展,不是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发展条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一般来说,上市公司是实力较强的一类企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上市公司人员频繁调换,财务报表问题很多,不难从中发现企业的短视观念和短视行为。这种情况下,即使企业进行融资,对本身的发展并没有很大意义。
然而,企业管理者能否及时推翻经营管理中的“短视墙”,掌握正确的未来发展观念,其关键是我们能否清楚地认识到企业环境的变化。
当前的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