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金融精英也迷茫
纽约华尔街聚集了全球金融界的各路精英,其中不乏众多华人面孔。这些华人精英们就如同影片《让幸福来敲门》里面的主人公克里斯一样,为了梦想不惧万难拼力抗争。
位于纽约曼哈顿第六大道的希尔顿中城酒店,拥有纽约最大的、可容纳3000人的主会场。日前,第20届全美华人金融协会年会在这里举行。会场上“中国机遇”被热捧,也正是这个机遇让华尔街的华人精英们有了些许“是去是留?”的迷茫。
华尔街华人走红
据外媒报道,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华人在华尔街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一些华裔金融人士称,美国金融业加快向中国扩张,华尔街“东移”使得华人在华尔街的影响日益增大。
回溯到20年前,这里还完全是美国白人的天下。直到1997年左右,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带动了华尔街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的需要,华人面孔在华尔街才渐渐多了起来。
在华尔街打拼的华人用一个个辉煌战绩证明了华人的才智。华人投资商江平曾以超过1亿美元的收入跻身“百位顶尖交易者”的行列。华人创业者黎彦修创立“前沿对冲基金”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华人基金。还有35岁入行的李山泉,作为美国著名共同基金公司奥本海默的14个核心管理者之一,曾运作过美国评级第一的基金,更被众多投资人称为“财神”。
金融精英也彷徨
华尔街的吸引力,除了高薪高职,莫过于“华尔街”三个字。这块金字招牌象征的荣耀恐怕远超过了财富本身。到华尔街拼出一番天地,许多金融人士视此为毕生目标。
华尔街如此让人着迷,但如今华人白领们却发出了是去是留的疑问。华尔街可以不管你是何种肤色,但它也只认得一种颜色——美元的绿色。
“你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斗士,任何时候都要比别人抢先一步。”在华尔街一家银行,工作人员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这样说。睡眠不足、高负荷的工作压力、无规律可言的生活节奏……这些早已成为华尔街精英白领的生活常态。
金融危机对华尔街的冲击余波尚存。大规模裁员,加上金融监管的压力不断加大,使美国金融业不得不从多方面缩减成本,保住利润,于是缩减薪酬和奖金就成了必然。
在华尔街从事金融的华人,目前大多数还是从事资料统计等基础工作,扮演着金融街里的配角,能真正进入决策层的实属凤毛麟角。
满意的薪酬没了,升职希望渺茫,金融精英们压力空前。
是回国还是留守
金融危机重创美国金融业,而中国金融业呈现高速发展势态。在此背景下,华人金融人士中出现一波回国潮。
一部分华人白领认为,国内金融业以及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回国的华尔街人才提供了更多发展的平台。此外,随着更多国内企业到美投资,中美双向投资越来越频繁,需要专业金融服务,这也给华人金融人士提供了机会。
但是还有许多金融界的华人精英暂没有回国发展的打算。一方面,他们在华尔街金融行业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多是基于美国的金融监管标准,和中国的标准并不相同。另一方面,一些常年在华尔街“征战”的华人,思维和做事方式已经适应了海外模式。况且,对于许多华尔街的中层金融工作者来说,他们往往已在美国成家立业。
留守还是回国?面对这样的选择,或许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它不是一个单项命题。正如在华尔街一家证券公司工作的华人张先生所说:“华尔街的魅力仍然是很难抗拒的。”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这个方法,帮你轻松戒掉手机瘾
每一次拿起手机,本来只是想查个快递,或者看个天气,但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就会去看别的东西,不知不觉就玩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白白浪费的时间,事情快递又没有查成。怎么样才能停止被手机瓜分我们的时间精力,戒掉「手机瘾」呢?在纽约时报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中曾提到,手机中的…...
[详情]
光庭科技苏晓聪:自动驾驶中,产品才是我们的核心
文 | 彭赛琼来自新智驾(AI-Drive)的报道在自动驾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头部企业的经验和数据,外界无从而知。这种状况树立起了一道门槛,有的公司保持观望,有的公司则急流勇进。光庭科技就属于急流勇进的…...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