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
[切换城市]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学苑 > 高峰论坛
王微:告别土豆 再创业如何定锚?
2013-10-12 高峰论坛
分享到:

  已决定投身动画的王微显然已走出“漫游态”,又一次以“创业者”的身份定位自己。他将如何为新公司、新产品、还有新自我定锚?

  上周六晚上,王微(对,就是那个一手创立了土豆又摆脱它的家伙)邀请了几十位互联网、娱乐、媒体圈里的朋友,去他新创立的追光动画办公室开Party,名曰“暖房”。这是追光创建以来第一次迎来这么多客人。视频业里的几个老板都来了,古永锵(优酷土豆)、陈一舟(56)、冯鑫(暴风)。放在两年前,这是一次不可能的聚会。

  现在,王微已完全能作为朋友而不是直接间接竞争对手与他们在一起聊天。

  2012年3月12日,土豆将与优酷合并的消息宣布。8月24日,优酷土豆宣布完成合并交易,土豆网同日在纳斯达克摘牌,王微作为土豆网CEO宣布退休。或许是从那时起,他的微博头衔改为“漫游中的王微”。

  尽管这头衔直到今天仍显示在其微博主页上,但已决定投身动画的王微显然已走出“漫游态”。他又一次以“创业者”的身份定位自己。他又一次倾力去打造一支团队。他又一次为新的创造保持高度的专注。还有:又一次与风险投资交道(尽管他一再强调资本对今天的他来说是最容易的事)。又一次面对曾让他感到有些烦扰的媒体。

  2013年3月,他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首次对外公开传递出创建动画工作室、再出发的信号。7月31日,他在位于北京一号地艺术区的追光办公室与虎嗅聊了三个多小时(中间穿插简单的午餐)。他表示,他在四个月前谈及动画时,很多问题当时并没想清楚、没定板;而现在,追光动画要做一家什么样的公司、首部电影是什么样的,都已变得更清晰。

  眼下,追光团队整个加起来还不到20人。他们在北京东北五环外的一号地艺术区里一所小楼里工作。追光在这楼里租下大概1600多平米的面积,办公室装修风格简洁又不失讲究。制作间、音效间、观影间……一个纯种动画公司的雏形。

  最近四五年来,国产动画电影在集体萌动,但是往往顶着“首部国产动画XX”(XX在这里各种概念,既可能是影片类型、也有可能是某种技术)的名号营销推广一番之后,院线与观众并不太买账,现在单片票房最高的记录还是由《喜羊羊与灰太狼》保持,也就是过亿元的成绩,跟时下票房动辄飙升到三四五亿的真人电影没法儿比。这两天,自称中国“第一部运用云计算技术制作”的3D动画电影(看看,果然有个概念)《昆塔》正上映,但据市场反映,此片技术概念十足,内容性却不强,缺少大卖魅力。

  《昆塔》收到这样的反馈似乎是国产动画电影的常态。它所代表的低幼型动画,是中国国产动画片的大多数,一心想迎合幼童喜好,却没法打动成年人,“小手拉大手”,难以撬动票房。而王微相信的,恰恰是“大手拉小手模式”。他对追光首部电影的票房目标是:2.5亿元人民币。因为只有这样,追光才能收得回预计千万美元的制作投资。

  尽管,2.5亿是一个针对2015年的目标——届时中国整个票房规模与产业水平比现在肯定都有所提升,但它仍是此前中国动画电影难以想象、不可企及的票房高度。

  这家还在初创期的动画公司会得偿所愿吗?远不到可以评判的时候。我们现在可以探讨的,只能是:王微作为一个再创业者,如何为新公司、新产品、还有新自我定锚?

  以下,就是虎嗅对王微关于此的访谈。

  虎嗅:你刚才是在电话开追光的董事会?

  王微:哦不是。是优酷土豆的董事会。这应该是我在优土的最后一次董事会了。

  虎嗅:还真巧。

  王微:哈。上次在新加坡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是3月12日,我一看时间,正好是宣布土豆与优酷合并一年。哎挺巧的啊。很多事情是巧合。

  追光的定位

  虎嗅:决定放下土豆之时,你脑子里有动画这事吗?

  王微:没有。起初还想着先退休一段时间,想想接下来应该干点什么,是不是写些东西,或者出去转一圈,或者做点公益?诸如此类,想人生的意义。我清楚的知道,我该造出一些东西来,但到底是做什么,不知道。我昨天还开玩笑说:那时才38岁,就提前进入中年危机了。最终决定还是在今年一月份,决定做一个公司,做与科技、影像有关系的事情,那就是动画。

  动画属于行业发展非常快、但观众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品质还是有很多抱怨的行业。当一个产业被寄予巨大期望,但是用户又觉得产品还没有达到大家的想象中的那样水平,就有痛点。手机是这样,汽车也是这样。我觉得还有很多的可能性去改善它,去创造些新的东西出来。

  从商业角度说,动画电影票房在美国能占到电影总票房15%,在中国,只占到3~4%。

  另外,动画电影像做程序一样,每一个东西都是写出来的,每一笔都是画出来的,都是算出来的,都是凭空造出来的——就像网站一样。这个比真人电影更适合我。而且还会与科技有很多结合。

  虎嗅:有别人对你做这件事产生过驱动,或提出什么意见、建议吗?

  王微:是我自己驱动的,有什么想法都是我自己先定的。但非常多的人给我建议与帮助。我一月份去旧金山和洛杉矶呆了蛮长时间,见了Pixar在内的很多电影公司、工作室,再加上后来三月份又去一趟,见的人总数算下来有三四百人。

  有人说动画电影不靠谱,有多少人搞死在这上面;有人说只能在在美国做,在中国没有动画前期创作的产业,只有代工;还有人说中国市场弱,要做就得做全球市场,投足够多的资金进去,全球发行……

  但我最后的决定,和大家的建议不太一样。我最后决定的方式是:第一,所有创作、包括前期必须在中国进行,因为放在美国会面临失控与半途而废,美国人不会把它当回事。其次,作为一个初创工作室,第一部电影就把自己放到跟梦工厂和Pixar去竞争全球市场不太现实,还是集中精力攻中国市场。在中国能够接地气的电影比较缺乏,而且预算也能得到控制。

  这个决定意味着我们失去了海外的市场。带来的问题是:制作预算不可能太高。那么,怎么能用大约1000万美金的美金做出国际水准的制作、在中国市场市场立足?要知道,1000万美金,在动画电影是相对低的预算。这是一个大的难题,但我宁可尝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愿去追求全球发行。如果决定全球发行,貌似很容易地解决了市场小的问题,但从实际的角度说,将来会有很大的问题。

  虎嗅:你这是由市场倒推回来进行产品定位,很商学院。

  王微:毕竟受了那么多年的训练。我觉得做决定的时候那一瞬间比较冲动,就像当年做土豆,也是突然间觉得应该做些什么。而当你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具体怎么执行一定要靠谱。每个人都是矛盾的,很多想法和行为都是矛盾的,而最后最了不起的想法都是矛盾撞击出来的,太顺畅的东西一定是有问题的。

  虎嗅:在得出这个定位结论之前,你曾经有过什么大胆想法、后来被否定的?

  王微:我曾想过我们要花5000万美元做第一部电影,一下子把我们的气势立起来,我们请最好的人才从美国回来,做国际市场发行……当时就有人觉得这事儿不太靠谱,说你能不先做个特效公司,先接外包的活,至少先混口饭吃。

  我也把特效公司这事去问导演田壮壮,他说这主意好。他说中国没有好的特效公司,市场这么大,你也知道技术怎么回事,完全可搞。我说考虑考虑。但后来研究深了,发现一些有名的特效公司都破产了,唯一一个没破产的是工业光魔。我们就跑去问为什么工业光魔没破产,那些家伙说要不是有卢卡斯《星球大战》养着我们,我们早就不知道关门几回了。我意识到,特效公司这生意听上去很好,但它的核心问题在于:它的需求起伏太大,但供应这一方的成本是持续的,需求一停,没有现金流支撑,公司马上难以维继的。用相对稳定的成本去接一个起伏相对大的需求,商业上来说不靠谱。电影圈的人说这主意好时想不到商业的问题,他们只是作为需求方觉得这样的公司有市场。

  虎嗅:最终追光的定位是什么时候定下的?

  王微:应该是四月底五月初。3月份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的时候,我说,我们有几千万美元,可以投到电影上去……但其实并没有想好具体怎么做,还是很含糊的。

  电影的定位

  虎嗅:第一部电影会是什么题材?

  王微:门神在现代人间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新与旧、变化与传统的喜剧,又会让人有一点伤感。

  虎嗅:商业上有什么预期?

  王微:投进去7000万人民币,在中国市场最终做到2.5亿,这样才能回本。

  虎嗅:怎么定位这部电影的目标受众呢?拍给谁看?

  王微:现在中国动画片市场的目标受众主要以小孩为主,小手拉大手。美国的动画如梦工厂是:小手拉大手,大手也拉小手。大家都说我们也应该做小手拉大手。但我相信我们应该走大手拉小手模式,我不相信“小手拉大手”可以成功。小孩吵着要看这个那个,要很多东西,但最终还是大人觉得这个东西适合他,才带Ta去看、才给Ta买。所以这个关键还是大人。5~10岁的小孩,其实没有什么能力去分辨故事情节的,更多的是他能体会到动作和画面的冲击。但目标定位于父母的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