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投资金石艺术品可行吗?
金石艺术品曾是收藏主流
金石藏品虽然冷门,但其内涵极为丰富,文化价值巨大,它涵盖了印章篆刻、拓片碑帖、印谱以及金石家书画等门类。百多年前,金石文化出现了一个历史高峰,大量出土甲骨文激活了文化考证学,一大批文人以此为乐趣,并成为文化品位的象征。当时的收藏界,以收藏有远古金石器物拓片为荣,以在拓片上做考证研究和欣赏感受为乐趣,其拥有者,类似于今天的网络版主。
同时,随着大量历代碑志造像的出土,清中期开始,碑学渐渐昌盛,出现了一大批碑学书法及理论大家,如郑板桥、金农、邓石如、包世臣、赵之谦、康有为、吴昌硕等,他们的作品,金石韵味浓郁,社会影响力巨大。
碑帖的昌盛也随之发生,名家工手把书法家手书的历代大事、盛典,刻凿在悬崖和碑石上,拓下来,形成了碑拓;而把历代书法家的墨迹刻在木板上或石上,汇集成册,称为贴。在现代印刷术流传到中国之前,文化主要靠碑和帖的拓本传播。而在晚清、民国时期,拓片也成为了文人雅士最崇尚的收藏品,其鉴赏门槛较高,被称为“黑老虎”。
明清以来的篆刻印章,讲究在方寸之间呈现各异神采,一时间名家辈出,流派纷呈,达到中国篆刻史上的第二个高峰。
这样一股收藏界和文化界的洪流,却在日后衰败为一种偏门,期间原因众多,也为今日收藏者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
金石成洼地后缓缓复苏
民国中后期,雄霸藏界的金石文化地位渐渐被节奏和色调更加明快的青绿山水、写意花鸟所撬动,审美口味有所转向。建国后,金石文化更是被视为封建落后的象征而长期压抑,以致于改革开放后,艺术市场渐渐恢复的过程中,是一大批海外收藏者到内地来搜罗金石藏品,内地的金石收藏直到今天还只是处在缓缓复苏的过程中。
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导致长期低迷的市场行情,必将在中华文化复兴中得到修复。正是看到了这一空间,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副秘书长、篆刻家、鉴定家袁慧敏早在10年前,就介入了金石文化的价值挖掘中。他在国内第一个开设了篆刻印章拍卖专场、印谱专场、印纽专场、金石家书画、当代篆刻名家作品拍卖专场,连续多次首个专场的开设,导致国内的金石收藏也渐渐升温。
大名头印章价格远不及书画
对于印章,袁慧敏认为,中国书画里画面、诗歌、书法、印章四美合一,而印章呢,又集合了材质美、篆刻美、雕工美、书法美的四美合一。很多近现代书画名家本身就是篆刻名家,比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吴湖帆、潘天寿、傅抱石等,但他们的一幅书画作品动辄上千万元,甚至上亿,而他们印章的创作量少得多,价钱却最多只有几百万元,普遍在几十万元一枚。
又比如齐白石,他是木匠出身,能进入艺坛靠的是他的篆刻,他的第一份润例也只有篆刻的价钱,且价格不菲,达到了同时代顶级人物的价格水平。而齐白石的画即便在70岁以后,也不能被画界主流所认可,被讥为“野狐禅”。今天,齐白石画的平均单尺价格虽然经过两年多的调整,也仍在70多万元。而齐白石的印章,贵的也不过刚刚上百万元而已。两者相较,差异巨大。
(免责声明:此域名下的内容以及本文内容均为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邮箱:27652307#qq.com (把#改成@),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分享到:

这个方法,帮你轻松戒掉手机瘾
每一次拿起手机,本来只是想查个快递,或者看个天气,但总是会莫名其妙的就会去看别的东西,不知不觉就玩了半个小时的时间,白白浪费的时间,事情快递又没有查成。怎么样才能停止被手机瓜分我们的时间精力,戒掉「手机瘾」呢?在纽约时报早些时间发布的文章中曾提到,手机中的…...
[详情]
光庭科技苏晓聪:自动驾驶中,产品才是我们的核心
文 | 彭赛琼来自新智驾(AI-Drive)的报道在自动驾驶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国内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一切都是未知数,头部企业的经验和数据,外界无从而知。这种状况树立起了一道门槛,有的公司保持观望,有的公司则急流勇进。光庭科技就属于急流勇进的…...
[详情]